几天前,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节目的两位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其中一位主持人回应:"......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一时,关于上海人的排外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据说在由大陆网友排名的排外城市中,北京、上海与广州,经常被排在前面。而在去年一项调查表明,外地民工认为北京是"排外",上海是"势利眼"。
其实哪里都有排外。日本人的排外就非常严重。日本自认为是个单一种族的国家,对不能说流利日语的亚洲人相当排斥,不过如果能说流利的英语又当别论。而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对外地人的歧视,只不过北京、上海和广州因为外地去工作打工的人口众多而比较容易被大家感觉到而已。
依我看,北京人的排外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皇城,给皇宫贵族当差的多,形成了莫名其妙的比外省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到了现代,又因为北京作为红朝权力中心而在城市建设、物资供应、工资待遇、政治重要等多种因素的优先权而得到极大的加强。
上海人的排外,似乎也是基于优越感之上的。不过在我看来,绝没有北京的历史悠久。上海本来应该是最不排外的城市。真正的上海城,只不过是在现在的南市区那块地方,那里到现在还有大小东西南北门,算是旧时上海城的遗迹。现代上海发展,是从租界开始的,美国奉行机会均等,开放美租界为公共租界,繁荣了十里洋场,不仅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也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大发展。来自中国各地的"新移民"成了上海的主要人口,也形成了有别于上海"本地话"的现代上海话。现在被人们认定有排外性的上海人,大多数家族在上海生活不会超过五代。
1949年以前的上海,就金融和商业而言,公认比较成功的是广东人,如位于最繁华的南京路一带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这四大百货公司都是广东资本;宁波人,如被人称为浙江财团的金融资本,当然还有江苏的荣氏家族,这些都是活跃在上海的"外地人"。就是平民百姓也可以随意到上海闯天下。本人老家村子里就有很多人到上海当学徒,后来有的闯出名堂自己当老板的,也有混不下去回老家守那一亩三分地的。就是和洋人打交道的,也有三六九等。上流的,被叫做买办,普通百姓聚集在外国人集中的外滩一带混饭的也不少,尤其在外国轮船停靠的洋泾浜一带,他们创造的中西式英语也因此被叫做"洋泾浜英语"。那时候的歧视当然也有,但并非"上海人"对"外地人"。
现在人们概念中的上海人排外,形成于1949年以后。首先,由于外国资本,买办资本和民族工业近百年的发展,上海的工业基础在全国是最好的,管理也是最先进的,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受到重创,其产品质量还是首屈一指的。记得在文革中,各地到上海出差和探亲的人都兼有一项替亲戚朋友同事采购日用品的任务,这种情况甚至延伸到改革开放的早期。那时上海制造的名声有点像后来的日本货。除了日用品价廉物美,上海的交通、工资、文化等都优于全国大部分城市,使得居住在上海的居民确实有其它城市居民没有的优越条件。
然而,这些优势并非是个人努力得来的。1949年以后实行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使得其它地区的居民几乎不可能成为上海居民,更不要说是农村户口的人了。没有上海户口,入学、就业几无可能,长期生存就成了大问题。文革期间有下放知青回城呆着的,那是完全靠父母生活,并非真的可以生存下去。"上海人"和"外地人"的区别这才真正的显露出来了,"排外"有了土壤。
可见,这种排外是户口管理和计划经济的产物。最近这些年,工作、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全国各地在上海工作、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外国资本、技术的广泛引入也使上海日用消费品的优势不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人的排外也势必逐渐弱化。当然,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上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优势。只要不合理的户口制度还存在,这种优势所导致的区域性排外就不可能真正消除。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孤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