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谈中国:“农地入市”交响想象曲(图)
前一阵子,国内大小媒体纷纷报道一个新闻:国土资源部正在形成2010年新的土地调控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将推广之前在浙江试点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
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是否可行?
由于太多的人太关注房价了,"农地入市"这颗假想的石头,还是迅速砸起了舆论的水花,各怀各的想法,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担心者有之,建议者有之,冷漠无视者有之。
舆论的兴奋还没有过去,国土资源部便回应:将推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调控房价这一消息不属实,国土资源部从来没有做过"农地入市"等类似的表述。不仅国土资源部否认"农地入市"的消息,浙江省农办新农村建设处负责人也表示:"浙江试点农地入市"的报道严重失误,说浙江省正在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但这一政策要求集体土地非农化不许用于商品住宅开发项目。
空穴来风,必然有因。当前,中国发展有三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让人疯狂的房价,二是越来越令人担心的"大城市病",三是农村凋敝、城镇落寞的畸形城市化。这三大问题怎么解决?都可以从"农地入市"这里找到一点利多。
因此,虽然"农地入市"政策被否认了,但并不意味着在未来不被采纳。也许,正因为"农地入市"是一步"一箭多雕"的好棋,国家还在等待实施的最好时机。
有心者可能还记得,2005年《物权法》的草案规定"农民可以将宅基地使用权连同住房一并转让给本集体内的其他农户",但是"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可是,2007年国家颁布施行的《物权法》却是不一样的条文:"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看似模糊化的修改,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农地入市"合法性问题,为在需要的时候实施这一政策留下了空间。
大多数人主要是关心"农地入市"的两个直接影响。一、是担心"农地入市"会不会打破我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进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这种担心有必要,但又有点多余,因为"农地入市"和"耕地入市"是两个概念,理论上不会有问题,但现实中如果不加强监管,出问题估计也在所难免。
二、是关心"农地入市"能否让房价降下来。理论上,"农地入市"丰富了土地供应,可以让房价降下来;但是,实际操作中,不同的操作模式,是可以让"农地入市"和房价脱钩,成为政府调控房价的一种有效杠杆。当然,也有人关心"农地入市"会不会顺便解决"小产权房"合法化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两个完全无关的问题。"小产权房"即使能够合法化,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补齐相关手续,免费的顺风车估计是不会有的。
在公众的眼中,"农地入市"之所以和房价发生关联,是因为"农地入市"可以改变土地供应状况,土地供应状况又会影响到地价,而地价又可以传导到房价上面。如果我们有发达的土地流转的市场,土地价格由市场各方博弈而定,在推出"农地入市"政策之后,地价下降的可能性可能比上涨的可能性大。
但是,如果地方政府财政依然抱着"土地"财政不放,发达的土地流转市场就必然是一句空话,土地储备中心将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地价就依然会是政府的垄断价格,如此,期待"农地入市"降房价的梦想,估计也就会落空。
我们国家一直不敢放开户口的自由迁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大城市病"的担心。西方国家的大城市,比如英国的伦敦、法国巴黎、德国的柏林、美国的纽约等,在允许自由迁徙的背景下,人口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而我国,户口还没有放开,但城市的人口却在不断地膨胀,甚至有人预言,我国一旦放开户口,出现3000万人口、5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也不足为奇,那个时候城市可能自我崩溃。
为什么西方和我国有如此鲜明地差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通过资源配置和法律设置,我们国家只有农民"进城"的机制,却没有市民"出城"的机制,而西方国家"进城"、"出城"的双向机制却是畅通的。而"农地入市",正好可以作为我国畅通市民"出城"的机制。
"进城"、"出城",不仅仅是人口的变化,实质也是资源配置的变化。目前我国单向度地"进城",带来资金、人才、技术等纷纷涌向城市,造就了城市的繁华和日新月异。可以想象,"农地入市" 畅通"出城"机制之后,也必然会带来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动,从而促进农村的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农地入市",本身可以改变农民的资产质量,市民的"出城"也必然会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再辅以政府的引导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真正的新农村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城乡不平衡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农地入市"溅起的水花虽然消失了,但它的美丽却留在我们的脑中。
注:《中国人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和观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