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蓝皮书:四川震灾青少年心理创伤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在北京发布“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各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新华社引述这份蓝皮书说,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在不同年龄层表现不一:

学龄前儿童表面上很难看出有明显的悲伤,但是日常生活却出现行为变化,例如不断眨眼、睡觉时身体蜷曲、常做噩梦、不爱说话等。

小学生则出现典型的退化行为,例如黏人、莫名哭闹、以各种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躁动不安、做噩梦、怕黑等。

中学生的灾后创伤通常是睡眠不好、与父母或老师的对抗行为增多、不愿讲话等,也会有一些身体上的变化,如头痛、消化不良等。

高中生则是对未来担忧、焦虑紧张或悲观失望、缺乏学习动力。

四川大地震之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访问了四川、甘肃、陜西等地,搜集问卷8000多份,经初步分析发现,震后的第一个月,69.1%的儿童和72.4%的青少年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三个月后,对北川擂鼓镇和曲山镇1600位城乡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人群中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为 14.7%,抑郁症发病率达10.2%。其中中小学生创伤应激障碍比率达到24%。什邡、绵竹、德阳的调查结果类似。

创伤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