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透 视(下篇,一)

 2010-03-16 01:5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败落•救度

七看,它是中华偏离传统不能复归的失败回应

共产主义進入中华,也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整体演变有关。

中华文明依于天道,至黄帝时期全面奠定了光辉、伟大的王道传统。按照这个传统,王、臣都是为了共同的伟大目标而齐心努力,天下不属于私有。但伴随着武力登上存在于历史舞台,中华文化屡次发生流变,虽然经过周初圣贤对中华文化的复兴,但是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还是遭到了变异。日后更加发生了对王位的争夺与保卫,最终致使国政体制从根本上扭转、国力必然衰败。其实是中华在五千年历史中渐渐偏离了传统的文化,包括王道。

在历史冲撞中华、提醒中华反省的时候,中华只能用传统的爱民、为公之精神去批判现实,却不能真正地实践贯彻原始传统,所以对历史的撞击做出了失败的回应。共产主义乘机進入。

依于天道,普遍关爱,铸就王道传统
依于天道,普遍关爱为根元

【依于天道,出生中华文化】

在世界文化中,像中华文化那样具有复杂、深刻的“天”的概念的,可能绝无仅有。中华文化的各种道理、各个组成部分,往往都从天开始向下衍生。所以中华文化的整体,是依于天道从而构成的。

【普遍关爱,以为根元】

中华文化在由天道而构成人文的过程中,核心地展现了“普遍关爱”的精神实质。

普遍关爱是大道的根本,实质被当成天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元。中华文化的各种表现,最终都是从“善”中,更進一步讲是从“普遍关爱”中吸收力量,从而成长演化。

普遍关爱之中,出生中华文化

【出生“天人之际”】

基于此“普遍关爱”的境界,产生了中华古老的“天人之际”思想模式。

“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所有众生的安排与爱护,以及循环不息、时令有常,构成对天的认定。效法天,普遍爱护人与生灵,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圆满生命的意义,构成对人的认定。

【出生“自然伦理”】

符合于此普遍关爱的启示,出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然家族伦理。

自然家族伦理,亦即自然状态下展现的家族伦理关系。中华传统对此予以尊重与提炼,留给后人。以父子关系为例,基础于双方都有深厚的爱,中华传统既强调“孝”,又强调“慈”,“父慈、子孝”同时申述。

【出生“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

基础于此普遍关爱的关怀,基础于人与天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华传统给后代启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生存方式,以及对应的科技。中国传统的农业、纺织、饮食、家用、养生、医护、休闲、怡乐、修炼、升华等等,都是其表现方面。

【出生“王道政治”】

基础于此普遍关爱的关怀,中华传统还规定了群体生活中对此种生存方式负主要责任的人物,即“王”。“王道”的本意,就是“完成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共同生存方式”。

王道纯真,光辉伟大,高明深妙

【王道不只是心底无私】

所以王道可不只是心底无私、胸怀博大而已。

王道包含对于所主导的人群的生活、交往、生态、环境等等的统一而完善的安排,必至于能够达到人与天地的高度、长远的和谐统一。

【开辟了人民的生存方式】

据记载,有巢氏为人们发明了居所,燧人氏为人们发明了熟食。伏羲氏为人们发明了八卦,制作了网罟等捕猎工具。神农氏为人们发展了农业,界定了药性,发明了集市。

随后,在黄帝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進一步发展或者发明了农业、养蚕纺织、养生、医学,以及干支、天文等等。这些吃穿用度、养生计时的方式,都把人与天地的变化完全统一为系统的整体。

【教民全生,至于德全不危】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王道進行了一定的侧面记载: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是从“王”教导养生、培育风俗、配合制度方面,对王道進行了一定引述。如果根据《黄帝内经》的口吻,当时黄帝自己还达不到这个水准。

【内涵深厚,黄帝曾要学习】

所以王道的内涵十分深厚,不容易真正达到。据说,黄帝晚年曾经想要学习“如何才能实践王道”。

《庄子•在宥》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说:“我听说我的先生您达到了至道,冒昧地请问至道之精。我要取天地之精,用来辅佐五谷,用来滋养民人。我又想管理阴阳,用来满足群生,怎么办呢?”黄帝的问题,表明了一个王道之君的追求。

广成子回答:“你所要问的,是物的质;你所要管理的,是物的残碎。 自从你治理天下,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雨,草木不等到变黄就落叶,日月的光辉越来越灰暗了。而谄邪小人的心翦翦的样子, 又怎么有资格谈论至道!”广成子对黄帝的批评十分尖锐,事实上在要求黄帝对人类社会的几乎一切都负责任。

黄帝回去了,弃置政务,建起清净的小房,铺上洁白的茅草,对外隔绝独居三个月,再次前往求教于广成子。

广成子头朝南卧着。黄帝从下风方向,双膝匍匐向前靠近,礼拜了两下然后叩头,然后问道:“听说我的先生您达到了至道,冒昧地请教,理顺自身要怎样,而能够据以长久?”广成子一下子坐起来,说:“问得好啊!过来!我告诉你至道……”

黄帝经过反思,给广成子的第一个反馈就是,从自己做起,教导每一个人从自我开始理顺自身,达到长久。

【王道之极,治国成功,丹成升天】

据说黄帝老年时筑鼎炼丹,丹成升天而去。由此,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后代追求王道者的标杆。在黄帝之前的中华文明历史,虽然也辉煌灿烂,但是只剩下片断的传说,难以效法。

作为后代的王道标杆,意味着黄帝“丹成升天”的性质不是单纯的个人升华,相反,是在公共政治生活当中、在身为“王”而尽“王道”之职的历程中完成的“丹成升天”。这标志着王道的深度,其顶极就是在圆满其他生命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生命的升华,甚至圆满。

【黄帝所筑,乃王道鼎,寓意升华途径】

这涉及道家流传所说、黄帝为了炼丹所筑的那个鼎。道家传道多用譬喻。所以道家说炼丹要筑“鼎”,那可能就是要筑一尊鼎,但也可能不是真的要在物质上筑一尊鼎——而且通常情况下不是。所以道家传道,一定只有得到真传的才能修炼。

其实鼎在中华传统中也是政权的象征。在周易里有“鼎”卦,首先描述为鼓风吹火的食器。在夏商周时代,这个物质之鼎同时也是政权象征。孔子在学易时做《象传》,称:“火风鼎,君子依据它的教诲,端正位置,凝结生命。” 与此相应地,在道家,鼎也代表着对自我心身的修炼。鼎本身凝聚着公共政治、心身修炼升华两方面含义,所以就蕴含着中华传统对于政权掌握者的教诲,也就是要遵行“王道政治”,在政治事务职位中修炼自己。

道家说黄帝炼丹筑鼎,说明黄帝是在人世间为王的过程中完成升华的。

中华王道的高明深妙,的确不是任何其他文化能够比拟。

铸成传统博大精深,王道流传彪炳永续

【博大精深,隐约教诲】

当然,这都是道家以及周易流传道法、教诲后来人的语言方式。周易的《系辞传》说:“仁者见到了它说它讲的是仁,智者见到了它说它讲的是智。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却不知晓其中的道理。所以君子的道很少见到流传。” 其实这是到处都在流传,时刻都在流传,却经常见不到流传。鼎的形状是三足、两耳、一空腹、张口朝天,也都深有讲究,可以表达王道的全部内涵。

这是中华道家文化流传的一种特质,不同于其他流传的形式特征。中华文字也用这样的方式时时刻刻传达着博大精深的内涵。

所以中华的大道,时时刻刻都在向后代继续流传。

【黄帝成就,绝非容易】

然而黄帝之后,虽然许多帝王尽力仿效,但由于实际思想境界的限制,有的没有认识到真正的东西,有的根本谈不上修炼。后来,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断出现追求治世、成功治理、心怀仁善的帝王,却没有再见过即身修成、“丹成升天”的帝王。

黄帝的成就,即在尽职达到天下功业完善的过程中同时达成自身升华的圆满,这绝非容易。

【王道传统,彪炳永续】

但是中华上古曾经呈现过的王道如同天日彪炳,作为一种深刻向往的回忆,永远扎根在中华人民内心最深处的信仰中,父母子女相传的血脉里。同时,随着历代君王对于王道的尊崇与延续,而作为一种传统表现为文化的核心。

原始国体,敬天爱民,天下非私
原始传统,铸就原始国体

【原始传统,直指天人之际】

所以通过黄帝时期所奠定的中华原始传统,其主题直指天人之际。

“王”被称为“天子”,辅佐上天来引导众生走上三才合一的生存方式,维护对人类、对宇宙有益的文化。

【王者职责,表率人民,引领众生】

王的具体工作可以包括任何对人民有益的事务。神农尝百草,黄帝亲自参与了医学的留传,就是其例。但最重要的,是道德的楷模。

王要代表全体人民对上天及其教诲表达敬意,要授予人们时刻从而配合天时, 要维护社会安定,要引领众生维护对大地的珍惜与敬重。如果出现天地的示警,还要对自己治国的过失表示忏悔,以及代表人民对人民的过失、自己教化的过失表示忏悔。总之,王的根本职责是表率人民,引领众生,以此维护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合一。

【共同事业,君为臣纲】

“君为臣纲”这个词汇最初流行于汉朝,自董仲舒传出,但是其内涵久远地蕴含在中华传统中。

“天人合一”不是简单的事业。为了这个工作,要发挥许多人的才智能力,同时也需要“君为臣纲”、“臣以君为纲”。他表明了君臣之间为了共同目标的相互配合。臣主动把自己的力量归并到能够使君、王更好更快地成功的系统中去,不要擅自另立一支。如果发现君王有所不足,臣要协助君王改善,以便促進君王事业的成就,不要等待君王因为这个不足而遭到失败。

【天下非私,以立君臣】

在这个原始的王道国体里,君臣都不把天下当做私有。无论君权也罢,臣权也罢,都是基于普遍关爱的基础,为了天下人民能够达成三才合一的生存方式,从而建立、并依此而行使的。所以王位的传续,主要采取共同评议、自愿就任的方式。王以及臣往往也很辛苦,是一些奉献性的职位。

【铸就原始国体】

就这样,以“普遍关爱天下人民和众生”为核心,以“三才合一”、“天人之际”为主题,以“君为臣纲”、“天下非私”为主要原则,构成中华上古的原始国体。

【推行于氏族社会】

中华自上古向下直至民国期间,基本属于氏族社会。即在五千年甚至更加久远的历史中,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个大家族。各个大家族实行自治,并且以此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

中华上古的原始国体就在这样的氏族社会当中推行。以黄帝为例,即由黄帝之大家族作为领袖,并由黄帝征求社会上贤达的氏族人员作为臣子,共同治理社会。黄帝家族、臣子家族都是天下诸氏族之一,天下百姓以黄帝家族、诸臣家族为表率,共同尊道贵德,敬天法天,繁衍生存。

五帝师表,天下非私

【五帝师表,天下为公】

自黄帝开始,至颛顼、喾、挚、尧、舜, 都是黄帝家族内传递王位,但并非世袭,而是贤者继位。谱系如下:

黄帝给本家族留下的不仅是天子表率之位的就近承传,而且还留传了他的心怀、境界、治国方法,只是子孙各有心性,所得不同而已。 司马迁是治学严谨的史官,其所总结的《五帝本纪》展现了包括尧舜在

内上古五帝的心怀与功德。

【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尧舜是五帝中“天下非私”最突出的代表。尧的儿子丹朱没有足够的德性能力,所以尧把王位传给舜。尽管舜的祖先也是黄帝,但是年代已久,舜所在的家族已经五世为庶人,尧与舜之间无论亲情还是血缘相距都已经比较遥远。舜按照同样的方式,把王位传给功劳、能力、威望最大的禹。这样的传承已经超出家族范围。尧至舜、舜至禹的禅让特别鲜明地呈现出“天下非私”的心怀。史官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上超越时空的特殊身份,所以司马迁以史官身份对尧舜特别赞誉:“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武力登上政坛,黄帝知守天道
武力登上政坛

【千万年文明的中间站】

通常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始于黄帝。但是中华文明不只五千年。在黄帝之前,有炎帝对人民的引领,也有更加久远的圣人教化。黄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站,非常重要的新起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