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危机对中国具有双重影响
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香港和内地的企业家、投资人和决策者都在思考欧洲的问题对这一部分世界意味着什么。
首先,分析人士认为,欧洲所受伤害基本上局限于欧洲,对亚洲的影响将是最小限度的。毕竟,中国经济的复苏几乎全靠国内需求的支撑,靠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
同时,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看起来相对健康,当然是与希腊、意大利这样在经济上完全瘫痪的欧洲国家相比,而且中国的金融体制因资本控制而不会受国际动荡局势的影响。
尽管欧元区去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购买了中国20%的出口商品,但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这些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仅占3%。
分析人士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如何,中国的出口行业越来越受到其他新兴市场需求的支撑,因此,欧洲债务危机对大中华区的影响应该很小,如果说有任何影响的话。
在过去几周,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不见了,因为不断加剧的欧洲危机使急于避险的投资人急增,这沉重打击了香港股市,并使一系列原打算通过发行股票赚取高额利润的公司取消了上市计划。
不过,尽管欧洲的动荡局势对东亚市场产生了明显影响,但分析人士仍对它可能对潜在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说影响可能是温和的,但其他人警告说,其副作用对该地区可能有极大破坏性。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一再重申,对中国的出口商品而言,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作为市场不那么重要。他们认为,信贷枯竭——欧洲各银行都大幅削减了对亚洲公司的贷款——基本上因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月提供的7500亿欧元的急救资金而避免了。
因此,乐观派说,欧洲危机对东亚国家产生的主要后果应该是抑制外部需求,这应该会降低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过热的风险。
这种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选择避险的投资人普遍增多已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最近几周,原油价格的跌幅几乎达到20%。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商品(包括工业用金属)价格两位数的跌幅导致了通胀压力的减缓。
此前,通胀压力正挤占许多中国制造商的利润。
乐观派说,由于希腊,中国对紧缩政策的需求变得不那么紧迫了。这使得经济复苏看起来更有持续性。
其他观察人士则不那么乐观。这些悲观人士指出,欧元近期大跌已促使人民币对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升值。这种基础广泛的升值使中国商务部在抵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长期战斗中有了新的弹药。
鉴于北京长期以来更愿意在国际金融动荡之际维持汇率的稳定,更多观察人士现在预计北京会保留人民币实际上盯住美元的做法,至少暂时会这样。
这可能带来问题。欧洲压抑的需求和疲软的欧元看来肯定会促使欧元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这将使华盛顿更难重新平衡它自己的经济。这反过来意味着美国政治家很可能加倍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要求中国市场向美国出口商品开放。
美中贸易关系原本就紧张。现在,欧洲危机不仅不能给中国过热的经济降温,反而可能使中国的国际经济关系变得更难处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