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大师出了一本书叫《文化苦旅》,由于没有看过,又因为此书受到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某人的较高评价,所以一直感到很神秘,加上余大师的粉丝遍布大江南北,因此觉的余大师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一定很辛苦很有文化高度,敬佩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后来对余大师又有了新的了解,听说余大师在文革中是上海著名的文字打手“石一歌”正式成员,在那个正常人都受到冲击和伤害的年代,余大师不仅幸免于难,而且还能挥舞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牛皮哄哄;而文革一结束,余大师又摇身一变,成为文化名人,而与余大师在文革中一道挥笔弄棒的,都被打入牢笼,而余大师却安然无恙。不仅如此,余大师尚能独辟溪径,著书立说。任何时代都能左右逢源做风流人物,的确了不起。
此时我对余大师的苦旅的“苦”又不大理解了。既然任何年代都能把握风向,没受冲击,没受打压,且风光无限,又何苦之有?真有点“秋雨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但近几年出现的两件事,确让人真的有点理解余大师了。
一件事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大家知道,当时余大师为了安慰地震灾区的人民,更为党国分忧,写了一篇什么“含泪劝告”的文章,说地震达到8级,理论上校舍都得倒塌,在地震中丧生的孩子们得到那么多人的哀悼、加持,都可以成为菩萨。余大师认为那么多在地震中丧生的孩子,不是死于官商勾结的豆腐渣校舍,更不是政府不作为。
文章发表后,不仅灾区人民不满意,连绝大多数网民都不理解,奋而群起攻之,连余大师的粉丝们都纷纷倒戈,有的甚至将珍藏多年的《文化苦旅》从书柜中寻出,以脚跺之,以口唾之,弃于垃圾堆。网络上把大名鼎鼎的余大师和名不见经传的王作协(兆山)相提并论,并创造了新时代的成语:“兆山羡鬼”和‘秋雨含泪”。
另一件事是对汶川灾区假捐款问题,也称灾区诈捐。这件事一度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我对灾区诈捐的事情并不那么了解,所以不敢妄加评说,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身陷诈捐门,这对声名远扬的余大师的名誉是极有影响的。
就以上两件事,余大师就是不苦也不行了。看来一直能见风使舵的余大师也不能永远风光了。时代不同了,眼光不一样,网络的确能开启民智。余大师的文化说穿了就是一种包装极为精致为权贵须溜拍马的文化。
撕开余大师文化的精美包装袋,依我看“文化苦旅”就是“马屁文化的痛苦经历”。虽说肤浅,但个人认为还是一句大实话。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31&t=7318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