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披露当前中国大陆博士生教育问题的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日前面世。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像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
据书中披露的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份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调查中所指的学生仅为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
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博士变相成廉价高级劳动力
书中还透露大多数博士生称导师为“老板”,有的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该书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周光礼教授指出,现在大陆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博导指导学生质量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相反,博导多招学生却能为个人带来各种好处。
一位博导向媒体透露:“现在有的博导连学生的论文都不看,纯粹就是老板。喊老板是一种极其贬义的称呼。”
周光礼认为,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
对于发表论文要把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潜规则”,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满。但在“雇佣关系”之下,导师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发展具有决定权,学生又不得不接受。
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带出质量下滑
2008年中国的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周光礼就指出,博士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
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一般”和“差”的占68%。
而相比国外,周光礼介绍说,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大陆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
在读博士生10年增加19万
在读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4.56倍。周光礼教授不讳言,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另外,周光礼分析指出,大陆的科研体制。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与此同时,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读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读博士的动机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中国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这助长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特别到了90年代初,研究生人数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拥进校园争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大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