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的稳健?这个命题似乎一直存在争议。
我们在2006年的研究结论是:如果房价在一年内下跌30%,可能带来5000亿左右的不良贷款,使得银行业的资产不良率上升约2个百分点。自 2010年对房地产采取新的调控措施以来,据说监管部门压力测试的初步结论是:银行可承受30%的房价下跌。也有银行声称其能承受40%的房价跌幅。这和我们五年前的结论差异不大。
令我们担忧的是,目前的压力测试可能采用了狭义信贷口径。
央行披露2006年上半年,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消费者按揭贷款在内的贷款余额约8万亿元,其中开发贷款约2万亿,按揭约6万亿。从开发贷的不良率而言,过去10年表现尚好,加上其自有资金占比的上升,和项目贷款的封闭运行,风险尚属可控。从按揭的不良率而言,过去10年始终极低,考虑到按揭率已从 2005年的约50%下降到目前的仅约30%,考虑到贷款/抵押物之比(LTV)的水平,再考虑中国居民高达20%的储蓄率仍将维持约10年,因此,如仅考虑8万亿的信贷,似乎当下针对房地产信贷的压力测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显然,我们还有其他因素应该考虑。
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是,房地产开发的自有资金中,未必没有银行信贷。考虑到目前贷款中,针对企业的信贷大约为14万亿,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其中即便有10%-15%分流到房地产业,那就是有约1.5万-2万亿元的信贷被挪作了开发商的自有资金,且该部分信贷可能存在到期滚动、短贷长用的风险。
需要考虑的因素二是,尽管目前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贷前、中、后的尽职调查、控制和催收清算体系,但是注重土地、不动产、设备等抵押物等静态的第二性还款来源,较少注重企业现金流、供应链应收应付等动态的第一性还款来源。目前银行信贷余额大约47万亿元,其中高达约60%是中长期贷款,这令人相当不安。此外,工业贷款对全部贷款的占比约为28%,余额约为13万亿元,抵押贷款部分可能不会低于8万亿元。房地产景气的下滑或泡沫破裂,无疑也会使该部分贷款间接受损。
需要考虑的因素三是,地方政府从事土地开发和储备的信贷。据说监管部门估计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信贷余额约7.3万亿,假定其中15%是用来做土地一级开发,则有1万亿元左右。考虑到各地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既非企业也非政府部门,这部分信贷风险,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信用。
需要考虑的因素之四,房价下跌的速度,以及市场出清的可能性。现在尚不清楚压力测试中所称的,可承受房价下跌30%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显然,房价在较长时间内缓缓下降30%,和在一年内急跌30%,银行承受的压力不同。如果房价下跌30%之际,银行仍可出售其土地或不动产抵押物,和银行根本无法在市场实现出清,银行承受的压力也不同。没有任何实际案例显示,房价在急跌30%之后银行仍可顺利实现市场出清,房价一旦急跌深跌往往会直向市场崩溃而去。日本和香港的楼灾中,房价最大跌幅均超过50%。次贷危机中,美国若不是其通过复杂衍生品构成了全球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若不是全球协力的经济刺激计划,房价跌幅可能不仅仅是25%。如果中国被陷入房地产泡沫,那将是一个国际救助可能性很低的国内问题。
简要的结论是:目前房地产信贷的压力测试,很可能低估了风险水平。涉及房地产的信贷总额可能接近20万亿,这还没有考虑到公积金系统约8000亿元的贷款。而且,涉及房地产价格下行带来的风险也未必是可控的,如果房价在一年内下跌30%,在没有政府救助时,市场很可能走向崩溃而不是自我修复,这有可能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以及经济衰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钟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