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品其味,饮其趣。我们以沸水烫壶,倒水,再以茶匙拨茶入壶,注水看着茶叶在壶中缓缓展开,壶壁的毛细孔蒸酝着茶的香气,接着是韩信点兵般地将茶点入各个杯中,这是属于中国茶的茶道,也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品味展演,在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有其代表的茶具,而乘装茶叶的“茶筒”则是茶道的起点。
高与低,新与旧,呈现茶筒使用多年后的自然质感。 (摄影/Thomas K.)
热爱茶叙仪式的人对茶筒特别讲究,一般厚纸糊的、不锈钢的只能算是杂货,藏家拥有的茶筒皆非陶即玉,至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考究,而雅士品茶则不崇名贵,特别偏爱带有日夜琢磨质感的手工茶筒,在日本,手工茶筒以“京都开化堂”为滥觞,130年来代代传承,走过的岁月如茶筒上的光泽与影,里头收藏着迷人的茶香。
谁说茶筒只能用来装茶?
大学时代主修英文的八木隆裕,是开化堂的第六代传人,与前五代不同的是,他不仅自满于现况,更将眼光投向了全球市场。“谁说茶筒只能用来装茶?茶筒到了欧洲,还能用来装咖啡豆,甚至是义大利面。”他同时也针对海外市场设计一系列的DM,清新的排版与日本手工茶筒的“新用途”,能装英式茶、咖啡豆、坚果还有香料等各式各样的食品。专访时,八木隆裕还拿出一个加长加大的茶筒,原来这是给Hermes设计师的设计稿筒!在八木隆裕新世代的创意脑袋下,不仅行销海外,更与Wallpaper、信三郎帆布与欧洲各家茶馆异业合作,将这座百年老店重新塑造成京都时尚品牌。
八木隆裕亲自示范百年茶筒的制作工序。 (摄影/Thomas K.)
即使形象改变,开化堂的制作工序依然维持130年前的技术,没有过多的细节,追求的是最基本的功能,形式简单却格局广大,现在在开化堂里职人手里的工具,甚至部份还沿用自初代。
初代到第三代,扎根日本的茶筒文化
京都开化堂在1875年(明治八年)建立,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手工茶筒品牌。当时正值日本门户大开,从英国传入了錻力(錻,音ㄅㄨ,ブリキ,意为镀锡的铁皮),这种电镀钢铁在那时被日本人视为是相当时尚的舶来品。而开化堂创始人清崎就以錻力为材料,手工制作出轻便耐用的茶筒,取代从江户时代引进昂贵的中国陶瓷茶罐,成为一般人也负担得起的茶具。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第一代做的茶筒在茶叶经销商之间非常热门,也因此成了京都文化传统的代名词。“量身订做,是开化堂对每一个客户的重视。”八木隆裕解释,针对不同的茶叶、茶叶经销商,开化堂从第一代开始就执行为客户量身订做尺寸,在冰箱尚未发明的年代,开化堂卓越的气密性让茶叶能保存防潮,而每一个茶筒繁复的工序步骤,亦为第一代即奠立起的工夫。
到了第二代音吉,开化堂的技术攀往顶峰,是相当辉煌的一代;而第三代彦次郎则带领开化堂渡过重重难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即使面临材料与工具的匮乏,开化堂没有休息过任何一天,持续经营,然而在战后经济复苏后,制作成本开始明显下降,手工茶筒因此被视为便宜的茶具。
“我的祖父不甘于现况,于是他开始寻求新的材质。”八木隆裕的祖父,第四代正一,无法忍受开化堂的文化被视为一般器具,他有更大的野心。经过不断的尝试,开化堂开发出“以铜为皮,以錻力为肉”的茶筒,质感更甚为前代,也让使用者有新的选择。
到了第五代小泽征,又接着开发出如黄金般色泽的黄铜茶筒,也从这一代开始,民众有了外出也能携带茶筒的概念,轻便的开化堂茶筒又再一次攀上高峰。
铜,是自第四代才有的质材,质感更胜于前代。 (摄影/Thomas K.)
机器无法取代的,是动人故事
切割金属、研磨、压制、焊接,制作一个茶筒至少需要130至140个步骤,职人一次又一次地敲打,专注地聆听“铿铿锵”声响,八木隆裕工作时不听音乐,让工作坊中只有槌子与金属敲击声蔓延,只凭声音就能知道敲打的完美度,并从中调整力道。
将茶筒握在手中,耳边彷佛还能持续响起,十天、百天、十年、百年,筒身镜面的质感会因为使用者每一次的手触,而使色泽产生变化,于是,每一个茶筒就有了自己的故事。
“那年什么房子都塌了,我们的茶筒在废墟中被找出来。”八木隆裕回想起曾听父亲说过的感人故事,1923年发生惨烈的关东大震灾,这是个上下垂直型的地震,规模7.9的地震伴随7.3、7.2的余震,合计连续摇了五分钟以上,东京的建筑物面目全非,而地震后的大火更是让关东顿时变成人间炼狱。有位客户在挖掘时找到多年前购买的开化堂茶筒,不但外表完好无缺,里头的茶叶也毫无变质,令在场的人非常惊讶,于是特地到京都再次拜访开化堂。
除了“在地震中生还”的茶筒事迹,在开化堂的故事中最常见的就是“三代同用”一只茶筒,经常祖父祖母买的茶筒,是孙子与孙女前来修复,开化堂的“终身保固”保障茶筒的品质,即使坏掉也多只是碰撞产生的小坑洞,透过职人的一阵敲打,又能回覆原貌。
承袭叛逆开创新局
在八木隆严谨的工匠服底下,是与时下年轻人无异的穿着,设计师品牌的牛仔裤打破一般人对传统工艺家的框架想像,八木隆裕不但是手工制筒的达人,也是骨子里叛逆的赛车狂!
八木隆裕平日待在工作坊里,假日则到赛车场狂飙。“赛车是很需要理性的运动,必须预测对手的下一秒,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如同八木隆裕眼光精准,在他的领导下让开化堂走向国际市场,看似感性的手工过程,其实也有着理性的判断。
茶筒也能用装咖啡豆、香料甚至是糖果,八木隆裕的创意让开化堂走入欧洲市场。 (摄影/Thomas K.)
我们好奇,如此一家辉煌的老字号,是如何培养下一代传人?是否从小开始就要独自在房间里日以继夜秉烛敲打,没做到数量不准吃饭?其实,八木隆裕的父亲和蔼得很,从来不曾严厉指导他,而是让他自然沈浸在手工茶筒的魅力。“我在两、三岁时就被祖父抱在腿上,看着他敲敲打打。”他还记得父亲曾经说过,“生一个笨儿子,不如有一个聪明的养子。”足见第五代之豁达。承自父亲的豁达,今年36岁的八木隆裕有两名年幼的女儿,“我当然还是很努力要生个儿子阿!”但内心里,也期待着女儿会是开化堂第一位女性传人。
“开化堂就像一棵大树,几代的传人是主要支干,而每一代的‘新突破’则成了繁枝茂叶。”八木隆裕认为一项古老的工艺若停滞不前,一直以同样的技术与材质做一样的事,那就永远只是一项工艺,而不会成为隽永的当代品味。
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将茶筒充填了百年记忆,再交给下一代珍惜,筒身以铜与黄铜色泽变化最快,从镜面到沈敛暗色的雾面,诉说多少次的抚触。开化堂以“单一材质”制筒,将錻力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于是,在人人使用PET、厚纸材质茶筒的现在,京都开化堂以130年历史的激情与新颖思维,将老老少少都拉回到那个年代。要传统工艺不灭,不变的是技术传承,创意,则是延续的关键。
有雕花纹的茶筒最受年轻人的喜爱。 (摄影/Thomas K.)
京都开化堂创立于明治八年,是在日本拥有最悠久历史的纯手工制作茶筒的老铺。开化堂的茶筒,是以能够体会铁罐与生俱来的晦涩之美的原料(活用了材料本身表面的质感而没有上涂装的茶筒),以材料特有的与绢相似的碰触感,以及其柔和的光泽随着越加使用而日益显现其深度。而只要将盖子阖上茶筒的开口,就会自动悄悄地往下移动而自动关上的这种细密与细致,都是纯手工才得以浮现的结晶。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京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