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认超发货币致通胀比通胀危害更大

针对有专家提出央行超发货币引发通胀的问题,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日前表示,此种说法没有理论、现实依据。他认为,2009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基础货币不断增长与货币乘数的扩大,共同造成了货币的高增长,下一阶段中国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

不承认超发货币引发通胀与下一阶段应尽快回归稳健货币政策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矛盾。没有超发货币,凭什么要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超发货币,为什么流通中的货币量会如此充裕?

虽然不能就此认为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全面大幅上涨都是货币超发引起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太过充裕有关,与货币的超发有关。即便这些超发的货币没有直接参与生活必须品价格的炒作,其进入市场后对社会资本的挤占,使社会资本没有出路,也是造成生活必须品价格被爆炒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的种种举动,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货币已经严重超发的现实。如今年1月18日匆匆出台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就是在一月份前半个月货币投放过猛的情况下被迫作出的。而此时,距离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而此后连续出台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政策,也意味着货币超发已经相当严重,流通中的货币量已经远远超过经济所能够接受的程度。经济容不下这么多货币,出现通胀,就成为必然。

而另一个必须注意的事实是,由于信贷投放过猛,多数银行都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各大商业银行都提出了通过市场增发、发债等方式募集资本金的方案,募集资金数量之多,令人担忧,也令市场恐慌。甚至有专家提出,在目前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银行从股市募集资本金,制约银行因为募集资金太容易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扭曲信贷结构、降低信贷质量。

更为严峻的是,两年来,银行新增加的贷款,绝大多数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体经济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这也意味着,大量投放的货币,并没有形成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和物质财富,而是在钢筋混凝土之间窜来窜去,创造了GDP,但没有创造物质财富,更没有对职工收入增长产生实质性影响。

也许有人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同样能够创造财富、创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这话或许没错。问题在于,此轮刺激经济,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银行投放的货币,也主要进入了政府的“腰包”,成为政府的负债,成为政府包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物质基础。相反,各种社会资本因为被政府投资大量挤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闲置资金”。这些“闲置资金”除了流向楼市、股市之外,自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对包括农副产品在内的社会产品进行炒作,导致生活必需品等价格的快速上涨。谁能说物价上涨与货币超发没有关系呢?谁又能否认超发货币引发了目前的价格上涨呢?

货币超发,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货币超发对价格的影响,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需要厘清思路的是,虽然货币超发与应对金融危机密切相关。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认为其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如果这样,不仅不实事求是,而且相当有害,甚至比通货膨胀更加有害。因为,它会误导货币政策的取向,误导宏观决策,误导控制通货膨胀政策措施的制定,误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所以,有关方面必须正视目前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存在的问题,正视货币超发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要回避责任,回避矛盾,而要针对货币超发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货币的进一步超发,调整信贷的投放结构和提高信贷的投放质量,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本文留言

作者谭浩俊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