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 全民疯囤(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囤油男”
今年5月某超市的物价
【看中国记者金晓刚综合报导】当前,中国的物价飞高,伴随着“囤囤族”的油然而生,各界分析发现,中国的食品物价不仅超于美国,“中国制造”的产品亦是国内贵于国外。
“囤囤族”的“囤”心态
据中国经济周刊11月30日消息,被称为“稳定物价国16条”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公布后,农产品价格依然如脱缰野马,其他各类商品也有“全面开花”的涨价态势。继前段时间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和最近的“糖高宗”、“油不得”、“苹什么”之后,土豆、鸡蛋、白酒、方便面、大米、棉花、羽绒服也纷纷加入涨价大军。于是,“囤囤族”油然而生。某媒体刊登了一幅这样的图片:一名中年男子一次性购买了6桶食用油,于是网络人称“囤油男”。
今天,“越来越贵”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囤”也就成为了一个全民运动:囤一切值得囤、可以囤的东西。无论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大小企业,还是唯利是图、狡诈黑心的投机者;无论是富豪、中产,还是普通老百姓,纷纷加入了“囤x大军”。
“绿豆、姜蒜涨价的时候,报纸电视都说是有人恶意炒作,囤货提价,但是现在很多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都在飞涨,这肯定不仅仅就是因为有人炒作造成的。”一位自称早已加入“囤囤族”的80后说,“现在是否通胀,程度如何,不用看统计数据、不必听教授分析,自己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得到了。”但是,“囤囤族”们到底“囤”出多少收益?答案显而易见。套用流行的网络用语:他们囤的不是油,而是心态——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
美国物价不如中国物价高?
根据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止到今年9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6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9%,是同期GDP规模的2倍以上,创世界纪录。而且横向来看,我国目前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有学者在网上做了一个对比,独立学者刘植荣为文,为了客观、公正地审视我国物价是高是低,是不是进入了通胀期,2010年11月18日,作者通过美国朋友调查了美国物价和家庭食品开支情况。从朋友在美国拍的这些商品照片看,美国很多蔬菜、食用油、肉类商品的价格低于中国大陆。而且美国的食品质量可靠,也就是我们说的“绿色无污染”食品。
据刘植荣计算,美国四口之家人均食品开支占平均工资的5%。美国物价相对稳定。
牛奶:1.85美元/加仑,约合1.61人民币元/斤(刘植荣博客)
玉米油:0.050美元/盎司,约合5.82人民币元/斤(刘植荣博客)
小麦粉:0.256美元/磅,约合1.86人民币元/斤(刘植荣博客)
HP笔记本电脑(15.6吋,4G内存,500G7200转硬盘):550美元/台,约合3630人民币元/台(刘植荣博客)
壳牌普通无铅汽油:2.80美元/加仑,约合4.86人民币元/升(刘植荣博客)
“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
据南方日报消息,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事件,喧闹后带出一个全新的话题:为什么国内的IPAD要比不少国家和地区贵?是什么造就了在“世界工厂”买不到便宜的东西?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国内生产的,深圳富士康就是IPAD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一边在努力扩大中国内需,一边是国人去国外大幅采购,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的争论中暴露出来。如果去国外采购是中国购买力的“溢出”,自然就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那为什么内需不足的同时还会去国外采购?这显然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容纳度出了问题。
以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两成,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成为咄咄怪事。
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中国产旅游鞋,在国内各大商场,即使遇到商场大减价,也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正价产品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人民币。服装同样如此。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电子产品亦是如此。
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贫困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这一现象背后也能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政策的推手作用,即生产是为了出口,而不是为消费服务。
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要收取17%的增值税,出口产品还享受退税等各种优惠,从出口到进口同一产品“绕个圈”价格猛增。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标价上并由消费者来“买单”。
- 关键字搜索:
-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