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金融风暴未落的尘埃,怀着对通胀的焦虑和变革的希翼,国人走入2011年。我们该怎样面对崭新的一年?“信心”与“心痛”应该成为镌刻在2011年的关键词。信心源自我们深信当今中国社会应避免严重失衡,心痛源自我们深知当今中国社会只能在重重风险中保持脆弱的平衡。
严重通胀为害甚剧,中国曾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此次自不会掉以轻心。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十六条措施,其中五条直接涉及蔬菜价格。而国家发改委在12月中旬表示,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是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换言之,是过高的交易成本推高了物价。经济学告诉我们,过高的交易成本,从来都来自制度层面的沉疴宿疾。物价上涨,伤及民生,正是各类深浅隐显的制度问题的最终表现形式。要使物价长期而不是暂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令人心痛且心忧。
令人心痛者非止物价一端。当今中国社会正在风险中保持脆弱的平衡,不仅有可以预见的风险,更有难以预见的风险。就前者而言,经济上的高通胀风险,自是不言而喻;而由于贫富差距扩大、干群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升级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也在2010年迅速攀高,也早已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当今中国社会并非孤立的岛屿,而是身处复杂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之中,外部因素与内部结构错综关联,地球上任何一处发生的小概率事件都有可能通过“蝴蝶效应”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当今全球社会又正处于剧变时期,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再平衡的挑战,经济周期并不同步,共识与协调难以达成,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对于某些风险,难以预见它们在何时何处发生;对于另一些风险,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它们的存在毫无察觉,遑论预见。
面对多重风险,必须从容应对,从心痛、心忧到付诸行动。其实,令人心痛者不独风险本身,还包括处理风险的方式,这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脆弱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陈旧的处理风险定势,亦即以治标代替治本,以行政整合取代社会发育,以行政干预阻滞社会选择。其后果是,在经济领域,行政机构掌控了过于强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在社会领域,行政指令收紧了社会自发组织和调适的空间;在政治领域,行政系统的扩张导致立法、司法和监督系统都常常陷入功能失调状态。
过分偏好行政整合和行政干预的思维定势,则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风险。这是因为“固”也意味着缺乏缓冲和僵化,而僵化又必然导致脆弱。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体制设计。如果其功能上仅仅是为了应对来自某一方向、某一角度的风险,那么,当难以预见的风险从另一方向、另一角度蓦然来袭之时,所有叠床架屋、环环相扣的体制都将顿时无效,包括交易成本在内的各类社会成本陡然剧增,始于物价但不限于物价。
无论是使物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本溯源,都离不开切实转变陈旧的思维定势,解决深层次体制问题。有识之士对此都早已深切洞明。2011年,信心与心痛纠结,机遇与挑战并存,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行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