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
季札 (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 ),春秋时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吴王寿梦四子中季札最贤良。父寿梦欲立之,季札坚决辞让。吴王寿梦死前遗命:四子为国君兄终弟及,一定要让季札当上国君。兄诸樊欲让之,又辞。为避王位离家出走,"弃其室而耕"于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
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顺路经过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地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宝剑是随身佩带的护身兵器,也是一种装饰,还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乃是一把宝剑,是吴国之宝,价值千金。徐君面露羡慕之色,他虽然喜欢,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见此,内心暗许道:等我出访回来时,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于是,季子准备把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国宝,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
于是,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他望着天空,把那把宝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俗话说,“人心发一念,天地尽皆知”。古人心地单纯,敬天敬神,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一思一念,上可对天,下可对地。这大概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正其身,诚其意”吧。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心灵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