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准备金为什么斗不过流动性过剩
刚过了农历新年不久央行即出手紧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1月14日之后,央行年内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去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5%,再创历史新高。预计未来央行将交替使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种政策工具。
央行行长最易当?还是最难当?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带来的物价和资产价格上升等负面效果会慢慢显现,政策调整一定要及时,要把抬头的物价尽快打下去。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已在高位,但未来还会依赖这一工具的使用,以及央票发行来对冲流动性。未来不排除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使用。
有人说,其实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是最容易当的,因为他只需要紧盯CPI指数即可,这个数字高了,那么就搞紧缩货币,比如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再高再紧缩;如果这个数字低了,那么就搞宽松货币,比如降息和降低准备金率,再低再宽松。准备金和央票就好比是央行挖出来的大坑,专门用来存放多出来的货币,而这就是周小川口中的“池子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台普通电脑加上简单的逻辑程序就完全可以胜任央行的工作了,何须花大钱找来这么多专家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呢?
央行为什么要这么操作?那是因为从美国传过来的经典经济学教材上历来就是这么写的,它明明白白的告诉你:通货膨胀是因为钞票发多了,因此降低通胀就要紧缩货币,加息和提高准备金都是手段。从高鸿业先生翻译萨缪穆尔森的《经济学》到现在,千千万万中国学子都熟悉了这一条金科玉律,几乎没有人对此有怀疑。但是仔细研究之后,我们惊讶的发现,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美国人印了那么多的钞票,可是美国的通胀水平却很低。
越印钱,物价竟然会越低?
截至2011年1月20日,美国国债总额已达14.056万亿美元的新高。就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美债就已首次突破14万亿美元大关,已经接近于美国GDP的97%,相当于平均每名国民负债4.53万美元(约合30万元人民币)。美联储搞的所谓量化宽松就是用直接印钞票的方式来购买国债,现在已经搞了两轮了,经济学家预计第三轮量化宽松也不会太遥远。目前持有美国国债最大头寸的已经不是中国和日本,而是美联储自己,纽约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1.108万亿美元,而中国持有美债是8960亿美元。更恐怖的是,美联储最近一轮量化宽松尚未达到一半目标,到今年六月份,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可能会达到中日两国的总和。因此吉姆•罗杰斯嘲笑伯南克说:他要把全美国的树都砍光,才会停止印钞票。
美国在印了那么多的钞票之后,核心通胀水平竟然又降低了。2011年1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去年12月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年率上升0.7%,前值上升0.8%,为史上最低水平,此项数据可以追溯至1960年,换言之从半个世纪之前开始统计这项数字开始,当前美国物价涨幅最低。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伯南克才敢于如此大手笔的印钞票。
看到这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浮现在脑海中,那就是美国的CPI和中国的CPI是同样的涵义吗?美国的加息和中国的加息是同一回事吗?如果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那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只见到中国拼命紧缩,却不见到美国紧缩?为什么美国如此大印钞票,CPI却创出历史新低?我们的通胀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那么请问加息或提高准备金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吗?如果不能,那么加息或提高准备金能够让你少吃两碗饭吗?如果这也不能,那么请问为什么还要加息或提高准备金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讲起。
美国的加息与中国的加息是不同的
美联储调整利率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调整贴现率,一种是调整联邦基准利率。前者是指美联储借钱给大型银行的利息;后者是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如果要降低联邦基准利率,美联储会在公开市场买入短期债券,这叫“公开市场操作”,用这种方法向市场注入资金,通过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使同业拆借利率降低到预定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立刻享受到减息的好处,因为你可以把你手上的债券按一个较高的价格立刻卖出去套现。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很发达,只要控制了银行间隔夜拆息利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和各种债券,甚至股票的价格,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美国的所谓加息和减息,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调节市场利率,只有在个别的情况(贴现窗),才直接控制利率的高低。
而中国的加息和减息,并不是靠控制货币供应来调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而是直接控制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因此,在中国可能出现存贷款利率上升(加息),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的“加息”,实际上是“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上限,同时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的下限”,对于占银行存款一半以上的活期存款利率,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加息”的结果,甚至使得银行的利差扩大,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也更强烈。如果“加息”不能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则银行的贷款规模和总的货币供应量(M2)可能不会下降。
美国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可以调节资金的价格(利率),而利率可以调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中国若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人民银行必须采取其它数量控制手段,如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和特别国债,等等,最直接的手段是直接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在中国,加息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反而可能刺激热钱流入,那么另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准备金与CPI有关系吗?
央行每次在解释为何要提高准备金的时候,总会表示这是为了对抗流动性过剩,并且抑制通货膨胀。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流动性,它又为何会过剩呢?流动性来源于术语“liquidity”,意思是“现金及其等价物”,流动性过剩就是“钱太多了”的意思,但有趣的是,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自己钱太多了,就算如首富比尔•盖茨或世界最大公司沃尔玛都没觉得自己钱太多,否则何苦还赚钱呢。世界多数国家的政府,更是为了找钱而烦恼不已,那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钱太多了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真正抱怨钱太多的是中国的外汇管理局,当然还有我们的央行。中国目前拥有2847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合18万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去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大约是1.4万亿,这些钱相当于是社保支出的12.8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加速增长之中。随着中国不断的货币紧缩,手头缺钱的企业开始加紧去国外找钱,找回来的钱又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发了基础货币,央行不得不再一次提高准备金。如此恶性循环,使得钱都往外管局和央行跑,这些部门是真正觉得钱太多而头痛了。
第二,CPI开始抬头,换言之通胀要来。根据教科书上的逻辑,是因为市场上钱太多了,使得过多的钱追逐过少的商品,于是商品价格开始上涨。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CPI的构成,我们就会发现,食品价格上涨贡献了主要部分。因此与其说我们遭遇了通胀,不如说我们遭遇了粮价上涨的压力,但这是全球性的,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整个地球增加了近10亿人口,这10亿张嘴都要吃饭,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吃素,更要吃肉,而粮食从谷物转换成肉类的效率特别低,最多只有20%,你吃了一个单位的牛肉,就相当于你吃了五个单位的大豆,地球怎么可能承受得了?所以粮食涨价绝对不是提高一下准备金就能压下去的,这是长期的压力。
中国的央行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说幸运是因为它遇到了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麻烦:钱太多。说不幸是因为,翻遍了所有经济学教科书,从来都没有对这种问题有过合理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种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头一遭。由于央行能做的只有两件事,要么放松,要么收紧,因此它就不断地紧缩货币,这是它唯一能做的事儿。但是这么做会管用吗?
你见过有人贷款买肉吃么?
现在我们来看看央行提高准备金之后会发生些什么。银行将钱放到了央行,银行资产中现金数量减少,于是放贷能力下降,货币乘数降低。当银行的贷款减少时,企业的营运和投资会受到影响,货运公司和养殖场的服务和产品供应可能会下降,但居民的消费尤其是石油和食品的消费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中国人不会从银行借钱买猪肉吃。
如果不断的紧缩货币,那么社会供给下降的速度将快过需求,这是因为企业受到了货币紧缩的影响。但是不会有人因为提高了准备金而减少食品消费,他可能会放弃买房,也可能会卖掉股票,唯独不会因为准备金提高了而减少日常开销。当然,如果他所在的工厂由于借不到钱最终倒闭破产,他跟着失业,那他确实会减少日常开销,但这绝对不是我们所要的。
中国发展到如今,正面临一个很奇怪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希望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但是老百姓如果真的准备消费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物价很快就会上涨,政府又如临大敌,好像通胀如洪水猛兽一般可怕,赶紧开始紧缩货币抑制消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政府扩大内需到底有多少诚意。
出路在哪里?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形势。我们现在面临的麻烦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大问题: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为流动性泛滥伤透了脑筋,因为中国连年来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这笔钱央行想要挖个池子装起来,他宁愿这笔钱烂在地里,也不能给任何人拿去消费。
第二,中国老百姓收入增长太慢,这才是他们担心通胀的根本原因,因为老百姓手头没钱,所以对于生活必需品价格非常敏感。
第三,中国农民收入太低,因为粮价过低,但如果粮食涨价,就会拉升CPI。如果不提高粮价,农民增收就无从说起。
假如我们把央行池子里的钱交给中国老百姓,让他们去购买更高价格的粮食,那么瞬间三个大问题就全部得到了解决。具体该怎么做,希望有识之士一起来参与讨论,简而言之,美国的货币主义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需要自己的发展经济学。有一位经济学家总结道:这三十年来,凡是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往往有效。凡是效仿西方的,往往失败。想靠提高准备金来压通胀?我看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