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税——馒头税里的迷中迷(图)
“馒头税”见诸新闻,一时间暴红网络。官方解释是17%的“馒头税”是误解,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增值税,很正常、很应该。
他们的口径,照例是,显然、肯定、当然,小民不懂无知什么的;、照例是,显然、肯定、当然,我国税负不高。如此而已而已罢了。
既然被判为不懂,那么我只好投降,承认被不懂了。但是,为什么会不懂呢?这里涉及到隐形税的问题。从感性的角度解释一下。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消费税5%,尽人皆知,又有专门立法,要求商家标价一概含税。这样的收税方式是价外税,而且收的什么税、税率多少,消费者即纳税人一望可知。那么,日本馒头的5%消费税,是不会有人会因为不懂而说成“馒头税”了。税务机关隐形收税,却怪我们纳税人不懂,实在是说不过去吧。那么,为什么要以“隐形税”搞得我们不懂呢?这就成了馒头税牵扯出来的迷中迷了。当然,我们素来不缺公忠体国、忧国不忧民的正义之士,他们素来有直面民众不懂的勇气。
天涯社区“steamedbunstax”的id撰文《我来解释“馒头税”》中,专门对“隐形税”做了解答。我照录如下:
Q:为什么中国的税是隐形税?
这要从中国的国情说起。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其实是没有纳税这个概念的(但其实是一直在为国家做贡献),知道自己也是一名光荣的纳税人,估计还是从上世纪港台剧中知道的,再加上近两年吵吵得很厉害的个人所得税,所以脑中开始形成了所谓的“纳税意识”,但是这种“纳税意识”也是一种双重标准的不健康的意识,在涉及到自己权益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以“纳税人”自居,为自己争取过多更大的好处,而真正纳税的时候,又开始抱怨国家的税太重,我一介P民为什么还要纳税?正是基于中国人的这种消费习惯,所以国家在涉及课税方式的时候,就直接采取了价内税的方式,如果甫一开始就在价钱上明码标价,价款多少,税金多少,那还不举国沸腾了?其实采取哪种方式,对国家的税款总额其实是没有影响的,如果采取价外税,征收成本或许还会更低,当前的征收方式,是依照中国目前国情和老百姓的接受能力而定的。但这不代表中国永远采取价内税这种征收方式,或许在未来某一天,我们也可以在超市体验到诸如国外的价税分离的购物模式,但现在明显还不成熟,国人的纳税观念和消费习惯都没有培养起来,真正出过国,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又能正确理解税收含义的人,在目前的中国,你们认为是大众么?无论是价内税,还是价外税,国家从来都没有否认过老百姓是纳税人,税务部门宣传的一直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来都是尊重纳税人的。
我可能不懂“馒头税”的伟大正确,但是我多少懂一点纳税的历史。steamedbunstax讲“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其实没有纳税这个概念的”显然是不对的。从春秋时代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土地税就延续了几千年,这是传统社会名义税收的大头。此外,盐、酒、茶的特种商品税,山林水泽的特种产品税,店铺的铺面税,多以榷税形式征收的普通商品税,林林总总的税一直都有。稍稍懂一点古代经济的都知道,税种、税率问题始终是传统政治中的重要议题,牵涉甚广。总体而言,皇朝时代的名义税收也不高,历代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什一而税”被视为可以接受的通则。真正被民众抵触的要么是实际税收超过名义税收很多的变相增税——各色浮收,或者国家多事摊派的临时增税——如著名的明朝辽饷。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是温驯的,不搞到税负压垮生存底线,是不会闹出什么乱子的——今天也差不多。 S君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没有纳税这个概念,可能是误解吧——至少,在我国官方总结的民国南京政府败亡教训中就有“民国万税”的声音,S君不妨自己去查查。
而纳税人涉及到自己权益时,又以纳税人自居,为自己争取更大权益,而真正纳税的时候,又开始抱怨国家的税太重,在S君看来这是一种“一种双重标准的不健康的意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不知道S君是不是亲自去市场买菜,任何一个人去买东西,都要掂量下自己花的钱是不是值。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 ——纳税人花钱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也好、国防建设也罢,包括司法系统,都是公共服务。你花一百块钱只能买三张老黄菜叶时,是不是要以顾客自居,并且有权抱怨菜太贵呢?这样的意识很健康、很正常,如果抱着三张菜叶子怀着对菜摊主感恩的心,兴高采烈地回家了,那才真需要医疗服务了。只不过,在菜市场里,你可以换个摊子去买。可是,一个国家中提供公共服务的摊主——政府是独一份,除非你够资格搞移民,还真换不动。以我国公共服务的现状,像我这样要亲自去菜市场买菜的凡人,实在是培养不起S君心目中的“健康的意识”。
由于没有S君心目中的“健康的意识”,S君便主张税收隐形,以免“举国沸腾”。我们不妨看看隔壁的菜场。日本消费税5%,加拿大更高达13%,都是明码标税的。为什么没有“举国沸腾”呢?他们都是可以沸腾的,诸如去首相府门口举举牌子,再狠一点,索性用脚投票要求降税率、换摊主。如果按照S君的逻辑,早就沸腾得不像样子了,无论如何也不该出现加拿大14% 的高税率。显然,民众不是S君想得那么蠢,凡是会买菜的民众都会分辨购买公共服务的性价比的——买高价高质的有机菜,还是买低价实惠的大棚菜,是什么复杂的问题吗?同理,要么建成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要么建成一个低税收低福利的国家,都合乎情理,其中的选择跟着民众心理预期走,根据民众的生活经验调整。税收政策与公共支出的关系在透明、合理的博弈平台上谈,能“沸腾”到哪儿去?“沸腾”又有什么可怕的?反正恰恰是长期处于高税收,低福利的本国要“隐形税”保驾护航才能避免“举国沸腾”。S君的道理没讲对,结论倒是对的。
S君坦言“其实采取哪种方式,对国家的税款总额其实是没有影响的”,确实很坦率、很自信。他的自信很有道理,在我国,能对国家的税款总额产生影响的东西实在是凤毛麟角。在海外受到民意制约最大的税收问题,在我国只是一个小圈子的隐秘议题。每次谈到高税负的问题,税务机构都会出来傲岸地宣称税率很合理。的确,也没理可讲,因为“隐形税”的壁垒存在,谁搞的清楚一个馒头的价格里到底含了多少种税、多高税率?“馒头税”还是增值税,在税务机构苦口婆心的教育下,我大概有点儿明白了。可是,到底一个馒头的价格里“隐形”了多少税种、税负,我还是不明白——当然,只好承认他们说的总是有理。而这“总是有理”,也该是“隐形税”的好处之一,我们平白多了一个真理的化身——税务机构,撒花、骄傲、感恩……
S君还有一层道理。即所谓“消费习惯”不能在民众中养成,“隐形税”就很必要。但是,这恐怕是说不过去的。还是以菜市场为例,某个菜贩子垄断了菜源不说,还拒绝明码标价,那要顾客怎么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呢?不仅拒绝明码标价,还老是吹嘘自己的黄菜叶子比隔壁菜场里的水嫩小菜心更好、更有营养,那就更不会养成什么良好的消费习惯了。热热闹闹讨价还价的菜市场里才有正常的消费者,才有好的 “消费习惯。要消费者低眉顺眼、逆来顺受、挨宰还带感恩的,那是黑店。我想,除了开黑店的,不会有人会接受这种“消费习惯”吧。
这次“馒头税”的讨论,当然不合S君们严谨的科学的税收项目分类。但是,至少让很多人知道除了个人所得税之类的直接税之外,还有间接税的隐形存在。让很多人知道了税收问题不是什么“富人、穷人之间”的伪命题,而是每一个馒头、每一根挂面里都存在的现实问题。也让很多人明白了原来税收是可以隐形的,是可以掏你皮夹没商量的。而隐形税确实很有存在的必要。隐形税的存在,可以让我们的税率以化整为零的暴雨梨花针,可以在各种调整税收时显得不那么引人瞩目——请注意语境,这里的“调整“是中国特色的,同义词就是“增加”。甚至在名义上减免一些税费后,又润物细无声地从某个不起眼的税种中补回来。应该客观的说,“隐形税”的方式的确减少了民众的痛苦指数,就像被小偷淘包了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发现自己被掏包了。隐形税的方式,延缓了税收痛苦的出现,也分散了对税负问题关注的压力,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方式。靠隐形税的方式,税务机构“总是有理”可以赢得颇为壮观、被幸福着的粉丝群——既然质疑税负者其实搞不清楚到底收了多少税、多少税种,那么质疑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粉丝们的摇旗呐喊“税不高啊,税不高”就底气十足。
其实,是否采取“隐形税”的方式都解决不了高水平税收、低水平公共福利的现实情况,也掩饰不了“全球老二”却国富民贫的窘境,改变不了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飞、物价指数与GDP增长跑、国民收入增长爬的“中国模式”。但是,以为用隐形税的方式就可以遮蔽全社会税负太重的真问题,就可以继续在税收政策上玩弄贫富对立、转移矛盾的妙计,那是打错了算盘。经济、民生归根结底不是纸上谈兵的问题,不是衙门里端庄华丽的官样文章可以定论的,而是在百姓日用的生活经验中,在家庭主妇的菜篮子里、在超市货价上的价目卡里、在每个职工的工资单里。就算税务机关真理在握,能管饱吗?
最后,我要给S君指出一个明显的谬误,他讲税务部门宣传的一直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姑且不说“宣传”二字该如何当真,即从当下看,这句稀松平常的口号本身也很值得怀疑。“取之于民”,没有问题。区区税务机关宣讲“用之于民”是可疑的——我们那个庞大神秘的政府财政支出(其中包括近百分之五十的“其他项目”),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们不知道,被代表纳税人的人大代表们不知道,区区一介公仆的税务机关知道吗?是不是请出示一下,再拍胸脯保证不迟。——当然,肯定有人知道,铁道部刘部长们知道、茂名市委罗书记们知道,鄱阳县财政局李股长们知道。要税务机构出来打什么保票?对我们民众而言,税是隐形的,税花到哪里去也是隐形的,如此纳税人还谈何被尊重?归根结底,我们这些纳税人在有司看来也是隐形的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