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科学家访英居然不会用英语交流

 2011-04-06 09: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科学工作者出国访问,交流学术,今天是很普通的事情。然而三十多年前,情况却大不相同。沈善炯院士当时的一次出访,就让人感到五味杂陈。

沈先生是生物学家,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当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在抗生素研究和固氮基因研究领域有重要的成就,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各国外宾来华多了起来,其中包括不少科学家。文革期间中国科学家出国访问曾经停顿多年。来而不往非礼也,回访提上日程。1976年,中国科学院根据与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协议,派分子生物学代表团赴英法两国访问。团员由北京遗传所、植物所、微生物所、上海生化所各出一名,沈善炯担任团长,加上科学院外事局的翻译共六人。当时选人重政治,轻学术,让沈先生这样的专家任团长,是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过兴先力争的结果。出国要先在北京集中进行培训,规矩很多,比如不能一人独自外出,至少要三人同行。如果外国人问起唐山地震,要说死伤人数约七万人,我们完全可以自救,不需要外援。

代表团一行9月7日启程,8日抵达伦敦,第二天赶上毛泽东逝世。英国皇家学会要宴请中国代表团。使馆说,可以参加宴请,但谈起毛主席去世应当表情沉痛。宴会上英国有多位皇家学会会员出席,每位团员身边安排一位英国科学家。沈善炯虽然是留学美国的博士,但多年不说英语,也不看书,与英国科学家交谈已感到缺乏底气,另外几位代表团的成员更不具备语言交流能力,所以大家只顾吃饭,一句话不讲,“致使旁边的英国科学家无法与之交谈,他们只好隔着中国人伸长脖子与自己人谈,而且谈得很热闹。”后来几次宴会,其他代表团成员仍是只顾闷头吃,或者偶然笑笑。后来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勃伦纳,在席间侃侃而谈,但一字不提科学,也不问中国科学工作的状况,似乎已经看穿,知道我们在科学方面没有什么可谈的。沈先生感慨,中国并非无人,而是有人不用,或用者非才。我真为自己的中国感到难过。

参观的日程排得很满,因为其他团员都不提问,不讲话,沈先生作为团长,为了顾全面子,只好提几个问题。但和外国人说了什么话都要向使馆汇报,于是沈先生只好逐日把当天的情况记下来。别的团员可以逛街、采购、游览,沈先生却要准备给使馆的汇报提纲,十分疲乏,在团内显得十分孤立。他向使馆派出陪同的三等秘书戚德余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不料戚说:“你们这个代表团的组成,事前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如果没有你在许多场合顶住,那就真的要出洋相。”沈先生自忖:我也不知道我顶住了些什么,我只感觉我们展示不出中国在科学上的成就,相反的却受到别人的鄙视。

结束访英行程又到法国访问,正好赶上10月6日国内粉碎四人帮。代表团10月21日离开巴黎,经贝尔格莱德回国。在机场,驻南大使张海峰专门约见沈先生,告诉他到布加勒斯特后,同机将有一个教育代表团,团员有张铁生及“梁效”成员等,出国时张春桥曾送行。原拟访问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已经访阿,现在他们不准备访罗了,要从布加勒斯特打道回府,让他注意。沈先生到布加勒斯特感到气氛果然紧张,四周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在飞机上看到了体格魁梧的张铁生。“24日上午10点左右抵达北京。一出机场,这些所谓教育代表团的人就都遭到逮捕。我因为坐在前排和这些人在一起,所以杂在他们中间走下机舱,空中小姐把我推开,叫我慢点走,对来捕人的警察说‘这个不是’。”

以上情节见之于熊卫民整理的《沈善炯自述》,今天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如今,国家财政状况与三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科研经费十分充裕,中外学术交流已如家常便饭,参加交流者也不需要战战兢兢,句句汇报。但一些外行官员冒充科学内行出访,甚至官员团队以学术名义公款出国旅游,仍然屡见不鲜。在外国人的眼里,成为另一道不光彩的风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网易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