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时期争食斗智 一小孩竟赢一群大人
关于1959-1961年的三年“暂时困难”,经历过的,多少会有点记忆;没有经历过的,如果愿意读点有关当代史的东东,多少应该听说过。
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1960年,发生地点是湖南省桃江县修山区三官桥人民公社花桥港生产大队砖屋小队(现在是湖南省桃江县修山镇花桥港村砖屋村民小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当时三岁多点的小男孩——我们家的邻居(两家现在的房子相距不过二百米),因名字中有一“重”字,按湖南乡村风俗,我知事后一直称其为“重哥”。
据村里老人回忆,当年人民公社社员的生产、生活全面集体化,真正实现了毛老人家所热衷的军事化组织,做到了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吃饭是每人每餐定量供应,当然,随着“暂时困难”程度的加深,定量和每天就餐次数是递减的,没有出现老人家在河北徐水县视察时所说的那种情况——粮食多了怎么办?敞开肚皮吃,一天吃五顿。
因为要“鼓足干净,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当时在吃饭问题上也实现了半专业化,以提高效率:大队的食堂提前把全队人员下一天要吃的饭菜做好,社员们每天下晚工后严格按照家庭人数领回家,第二天下工后社员回家简单加热即可,确实可以节约不少时间。“重哥”的父亲是大队领导倚重的骨干社员,又是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工作格外繁忙,因此每天晚上都将领回的饭菜用碗按家庭人口分好,放到加了点水的锅里,然后在灶台里烧点柴直至将锅里的水烧开,再在燃烧后的柴上盖上一层薄薄的灶灰。经过这样科学化、精细化的操作,第二天就不必再起火热饭,又可以节约不少时间用于“超英赶美”的社会主义大业了。
不知道是由于肚子里没有油水,还是由于太能闹腾消耗大,当时年仅三岁多点的“重哥”在人民公社实行就餐食堂化后不太久,就常常干出有损三面红旗和贫下中农颜面的事来:每每趁大人在外干革命的时候,搬个小凳子,推开锅盖,将他们的那份物质食粮统统“米西”掉,让光有精神食粮的大人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这种行为,如果出自16岁以上的人,可以开个批斗会来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也可以通过“反右”来使其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具体如何做,端赖主事领导的政策水平和工作魄力。无奈,当事人“重哥”年龄太小,以上述办法对之,明显违反政策。大人们除了哭笑不得,勒紧裤带干革命外,只有徐图良策,设法让那点物质食粮能够在锅里安然无恙地放到下工的时候,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
办法终于想出来了,这就是外出上工时,将一大桶水置于锅盖上。大人们想:一桶水可不是一个锅盖,有几十斤重咧,你一个三岁小孩,就算还有作案意图,能奈何那桶水吗?
但是,他们还是失算了,小小的“重哥”再次成功地用水桶保护的锅里的饭将自己弄了个肚儿圆。原来,他通过凳子,爬上灶台,解决掉了桶里的水,只不过比原来多用了一个空碗。大人们回来时,看到的是满地的水,空空的碗,心满意足的“重哥”。
我听到上面的故事时,正在上高中。几个老人讲述时,“重哥”也在场,一脸的羞涩。
去年8月的一天,家里人给我打电话,告诉我:“重哥”在摔了一跤后就再也没有起来。从电话那头所描述的情形看,十有八九是脑溢血。“重哥”早婚,其子女亦早婚,走时儿孙满堂,相较于当地“暂时困难”时就“非正常”走了的人,他应该是幸福的。
邓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重哥”子、女、媳、婿都早早到南方打工,且极孝顺,所以“晚年”的他,生活条件颇好,餐餐酒,顿顿肉,又不像城里人,按时体检,突发脑溢血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不知道他后来的过分注重吃的生活习惯,是不是和幼时的岁月有关系。
- 关键字搜索:
-
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