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武汉何故变“汪洋”?(图)

 2011-06-23 07:4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导语:“夏季到武大来看海!”,微博上盛传的段子凸显了日前武汉暴雨造成全城严重内涝的不堪。这个被长江及汉江一分为三的沿江超级大城市一朝沦为“泽国”,多少显得有些意外。但其实,有“城市良心”之称的下水管道长期被人为“阻塞”,一场大雨就能让光鲜的城市露了怯。

一、13年来最强暴雨,江城惨变“东方威尼斯”

这场突然的暴雨显然超出了武汉人的日常经验。6月18日,进入梅雨季节后的武汉迎来第三场强降雨,长达20多个小时的大暴雨被认为是199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1998年那场特大暴雨被称为百年罕见,11小时降雨量多达280毫米),降雨量达192毫米,相当于15个东湖。(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全市共有82处路段出现滞水,部分地区积水甚至没过腰部,过往的民众不得不挽起裤脚、脱掉鞋袜淌水而行。

虽然数据上略逊于1998年,但暴雨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仍然十分麻烦。滞水让武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中心城区多处变成汪洋一片,车道成“河道”,据武汉市公安交管局介绍,全市绝大多数地方水深都在40厘米以上,10余条公交停运,天河机场临时关闭1小时。

雨涝成灾的校园里,乐观的学生在水中捞鱼、冲“浪”、游泳、行“舟”,更不忘调侃武汉的无敌海景。有网友的将状态改成“在华科七年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带女朋友到武大去看海”;有的说“今天是6月18号,6月份里武汉只下了两场雨,一场10天,一场8天”;更有人建议华科和武大正式更名为华中海洋科技大学和国立武汉水族馆。

二、排水管网,看不见的“政绩工程”无人做

检讨武汉城市排水系统时,新闻报道里”防渍标准按一年一遇设计“引起多数市民不满,武汉本月的三场降雨强度都超过了这个标准。但事实上,“一年一度”的设定是符合国家最低要求的。一般城市按照年均的最大降雨强度设计排涝标准,“一年一遇”就是说每年平均会遭受一次内涝,即排水能力为24小时内累计降雨100毫米,或1小时降雨超过34.5毫米的降雨强度。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足是全国普遍问题,并非武汉最差。例如,上海250个已建成雨水排水系统,也仅基本达到“一年一遇”,重点地区才达“三至五年一遇”;2010年5月广州暴雨袭城,当时官方数据称,当地中心城区排水管道达“一年一遇”的占总量83%,达“两年一遇”的仅占9%。

更为直接的问题是,在国家普适标准之下,武汉如果确实需要将“一年一遇”的标准提高,那高出国家标准的部分谁来“付钱”? 武汉水务系统知情人士称,目前对于城市渍水一般采用泵站抽水的方式抽排,要增加排水能力就得新建、改造抽水泵站,但是改建经费的申请和落实却异常艰难。这其实很容易归入埋在地底下的工程和高楼大厦哪个更有面子,更出成绩的讨论。

“重地面、轻地下”,排水管网历史欠账多

为何中部最大城市,沿着长江的武汉对一场强降雨无能为力?有网友质疑称,“武汉市政建设这10年主要集中在路面以上,地下的排水系统可能没啥变化,这算不算是面子工程的一个方面?”官方的回答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猜测,武汉水务部门透露,武汉现有管网有的还是清朝年间修建,排疏能力退化严重。

专家则指出,以前在设计排水管网时,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和观念等限制,管网和箱涵的口径很小。近年来武汉的排水设施和泵站建设,一直未纳入每年的城建重点工程名单,有关部门对此重视不够。以汉口为例,这个老城区在建国前铺设的排水管网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这期间, 该区域大部分房屋都经过了多次翻修, 但是排水管网还是当初的管网, 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翻修。

对于排水管网工程的轻视可以从南方周末最近的一篇报道中得到印证。中国的城市供水漏损水量高达每年60亿立方米,这些水可以北京市区变成一个深达4米的游泳池,主要原因就是城市供水管网都在漏损。供水系统尚且如此,排水管网不常很容易想象。

5000多工地“野蛮”施工,引发排水管网“肠梗阻”

分析今次武汉内涝严重的渍水点不难发现,“灾难”主要集中在那些正在施工的工地周边。当地媒体报道称,大大小小的工地在武汉如今有5000多处,很多施工单位野蛮施工,压占或破坏排水管网;有的工地形成深坑,天然形成大量积水;有的把泥浆、渣土倾倒入排水管网,引发本已老旧的地下管网“肠梗阻”。水务部门统计,在降雨集中时段,武汉市三镇共有15处重点地区出现短时渍水,其中10处渍水是由于工程施工造成。

此间专家推算表明,以目前武汉市“一年一遇”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在没有大面积遭到施工项目破坏的情况下,顺利“消化”连续的暴雨是没有困难的。但因为施工项目密集且缺乏监管,导致排水系统受损进而效率低下的状况再所难免。亦有分析将矛头指向最大的基建项目,武汉市2010年大规模加快铁路建设,在建线路2条,在建地铁站29个,地铁站之间的区间隧道累计贯通1.35万米。毫不夸张的说,未来当人们检讨发端于2009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时,武汉内涝可以被称为负面典型。

三、高楼大厦填平沟塘,城市无法畅快“吸水”

“胃口”缩小,50年来近百湖泊“蒸发”

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大多数处于水网地区,星罗棋布的沟塘水系是千百年来风雨冲刷、塑造的结果,具有天然良好的调蓄雨水、涵养渗流的功能。特别是武汉,处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交汇处,水量充沛,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被称为“百湖之市”。然而,武汉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汉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某种程度上,武汉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湖泊“消灭史”。市区多个地标性建筑无一不是大面积填湖所建,填占湖泊所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是数不胜数。《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这其中非法填湖占46.7%。湖泊大面积减少显而易见的结果是缩小了城市的“胃口”,增加了管道的压力;其次,仅存湖泊常年淤泥,排水管道不畅,在暴雨时易发生湖水倒灌。

“盔甲”坚硬,核心区地面硬化率90%

武汉城市路面硬化导致排水管道压力过大,也是产生内涝的重要原因。在过去,雨水落地后除了通过地表入河外,其余部分主要是土壤吸收,然后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但近年来路面逐渐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人造的排水系统化解。有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市城区面积 1615.14平方公里,在市区核心区684平方公里内地面硬化率达90%以上(山、水除外),核心区外930平方公咀地面硬化率达70%。

结语:一场豪雨提前实现了武汉市打造“东方威尼斯”水城的发展目标,也留下了辛辣的讽刺。在江城这个与水有缘的城市里,防天灾固然重要,除人祸却更为迫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网易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