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址设在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
德国历史学家乌尔班思基(Sören Urbansky)认为,纪念“9·18”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普遍历史观,回忆战争不只是为了纪念蒙难者,更是为了激励爱国主义。这种为政治所利用的回忆文化,阻碍着人们对历史进行适当的清理。
这篇发表于《新苏黎士报》(9月16日)的文章写道,“在中国,9月18日是回忆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暴行的重要日子。每年都在重复同样的仪式。……可是,仪式并非仅仅‘来自上头’的规定。当博客主在网上论坛写进反对昔日的侵略者日本的民族主义煽动性文字时,他们是在自愿地支持政府。”
作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很长时期并不是激励爱国主义的源泉。在人民共和国的头30年,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几乎没有扮演什么角色,在毛领导下,全国对这场可怕战争的诸多方面更是保持沉默。无处不在的是(宣传)共产党人针对内外敌人必然胜利的目的论,首先是针对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人。在沈阳,很长时间只有一块纪念碑回忆这个‘满洲事件’,到了90年代中期,人们才在沈阳和东北其他城市每年一次拉警报、按汽车喇叭纪念耻辱。1999年在沈阳开放的纪念馆因此也就成了全国记忆文化的代表,揭示了当代中国普遍的历史观。
“1978年之后的改革和1989年天安门广场大屠杀,才迫使政府和公众转向20世纪降临亚洲的最严重战争创伤。传奇般的标兵雷锋、光辉灿烂的长征以及一系列共产党神话虽然长期是意识形态的楷模,却从此几乎不能再将民众凝聚起来。北京的理论家们开始寻找新的粘合剂,让分崩离析的社会团结起来,同时使之遗忘'新中国'的黑暗篇章。”
文章接着写道,“随着一场探讨20多年前事件的学术讨论受到政治制裁,也就发出了历史政治转折的信号。第一批文件汇编公布后,与政治方针保持一致的学术文章迅速跟上,打开了面向大众的通俗故事的闸门,伴以新建的纪念馆、故事片、肥皂剧、网页和微博客。对抗战的回忆上升为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动力,呈现出与那些导致1989年对抗的内部力量相抗衡的爱国主义另一极,从此要将任何分裂主义都窒息在萌芽之中。”
被操纵的回忆阻碍清理历史
“要想明白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对那场战争的回忆比30、40年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必须看到地缘政治的大气候。在苏联和东欧的马克思主义政权垮台之后,寻找一个合法的意识形态,希望减少美国和日本在东亚的影响,以及合并台湾的愿望,是导致这种历史政治转变方向的核心因素,。将中国人民当作日本帝国主义的受害者加以表现的主意,也就从而产生,时间正是人民共和国作为被认真对待的大国重返世界舞台之际。”
作者指出,“从欧洲来看亚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中国势不两立的立场,随着被操纵的对战争的回忆而产生。……尽管东京和北京之间的骇浪大概已经和缓一些,但是,对于日本占领的回忆至今不只是服务于纪念蒙难者。因为,一个变成被政治利用的自我怜悯的乏味回忆,也在中国阻碍着人们对战争进行适当的清理。”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抗战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