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对不少新移民来说是一个新名词,而能成为家庭医生的大陆新移民更是屈指可数。来自四川的新移民刘崇恩,2010年开办了自己的诊所,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家庭医生,对于许多以前有医生背景的新移民来说这真算一个奇迹。
刘崇恩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经过7年的苦读之后,留在华西医科大学医院工作,成了一名新科医生。然而刚刚工作一年,他就随太太移民到加拿大。刚来的时候他也听说过,想在加拿大重新当医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也曾一度准备放弃这个念头。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得知安省政府有一个帮助世界各地移民医生,重新回到医疗岗位的项目。他开始寻找相关资料,准备英文和医学专业考试,梦想重新穿起白大褂。没想到这个过程竟然长达4年之久,期间他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当回医生,于是在百忙之中学了医疗技师,并以此为职业在多伦多市中心的圣迈克医院养家煳口。
经过几年的苦读和无数的考试之后,刘崇恩终于熬出了头,2007年他获得医生资格开始在安省伦敦医院做住院医生。他解释说,由于大多伦多地区医院人员比较满员,只有到其他城市实习。安省医疗系统对这些住院医生的培训都是有方向性的,比如说他已经决定未来做家庭医生,那么在实习中会侧重家庭医生的培训。实习期间需要在各个科都要转一遍,他感觉外科医生是比较苦的,每天竟然要5点就要到医院开始值班,工作压力也非常大。相比较来说内科医生比较轻松些,但值夜班是一件蛮辛苦的事情。
两年之后他终于可以做家庭医生了,在几个家庭医生诊所学习之后,2010年他在华人聚居区开办了自己的诊所。他觉得华裔新移民对家庭医生这个新名字不太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设家庭医生,因此他要做不少解释工作。
其实家庭医生就像居民的一个健康顾问,伴随一生为百姓分析病情,做出进一步治疗的决定,而不是专注于哪科。华人在原居地习惯于平时不看医生,病到不行了才会去,加拿大人则会经常拜访家庭医生,寻求一些健康指导意见。而且华裔新移民来了之后比较喜欢什么检查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做,家庭医生就是这样一个把关的人,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具有中加两地医学经验的他,会感受到这种看病文化的差异。华裔新移民喜欢自己诊病吃药,不少人还从中国带来药品。刘崇恩认为不值得提倡,因为中国很多药品在这里是处方药,也就意味着一定要让医生作出吃不吃的决定,而不是自行决定。诸如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在加拿大是控制比较严格的,华人吃起来不当会事儿。他指出,乱用抗生素药会增强病毒的抗药性,而药品研发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病毒的变种,最终会导致无药可医。其次,他通常要把病人长期服用中国药品转换成同类的西药,中国医药行业的过分商业推销,导致各种名目的新药层出不穷,名字也越来越花哨,让他也感到不知庐山真面目。他希望新移民到了加拿大就按照这里的习惯走,接受并适应加拿大的医疗制度。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四川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