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中国海外能源政策不明智(图)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史彭斯在港大发表演讲

一位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说,中国加速获取海外能源的政策并非明智之举。该学者认为,这种短视做法将加剧中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并放大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近年来为确保能源安全,以高层“能源外交”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相配合,加速锁定海外能源供应。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史彭斯(Michael Spence)说,他可以理解,但并不认同这种政策。他说:

“这个政策的诱惑力很大。主要经济体并不完全互信,都在担心自己的能源供应可能会被切断。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这种基于‘零和游戏’思维的行为模式。”

从事新兴经济体可持续增长研究的史彭斯教授10月21日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虽然中国的走出去战略目前有效保证了中国石油及其他能源供应。但长期来看,偏重供应层面的能源政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他说:

“在自然资源领域,具体说是在能源领域,如果我们没有长远的规划,将导致经济体中资源、设施和产能的低效配置,这是一种‘确保增长,环境再说’的策略。中国不是执行这个策略的唯一国家,但由于其经济规模,逆转这个错误对于中国来说将格外昂贵。”

中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从1993年开始,中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产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首次突破两亿吨。目前,中国石油需求的55.6%依靠进口。中国国内专家预测,这个比例将在2030年达到或超过80%。

诺奖得主、纽约大学的史彭斯教授在港大演讲时指出,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走出去”战略基于一种过于乐观的假设,即国际价格长期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进口依存度的增加将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轨迹增添更多不确定性。他说:

“我们希望能源价格能保持相对低廉。但价格周期性的波动必定会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中国财政部在今年三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国际油价和能源价格短期波动对中国消费价格、贸易收支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该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国内能源产品价格尚未与国际接轨,因此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来说也意味着财政负担的增加。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