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华夷之辨”与“中华大义”

 2011-12-29 09:2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衰弱,无力制约诸侯国,导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蛮、夷、戎、狄的大部分加入中原逐鹿,逐渐成为诸夏的一份子,形成了“夏民族”。周朝王室的衰弱,为维护华夏民族的生存,齐桓公宰相管仲倡“尊王攘夷”政策,确立周朝王室的正统地位,在周朝王室的衰弱无力制约诸侯国,外族频频入侵周朝势力范围中原情况下,诸侯国制定出攻守同盟,共同维护周朝的完整和华夏一脉。

中华文化,以仁义为心,礼仪为形。孔子作春秋大义,提倡华夷之辨,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仪作量度。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国,能行礼仪,则褒扬而进之。“尊王攘夷”后的“华夷之辨”,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为基准的,同化汉文化的民族都视为开化文明的华夏之一员,反之,就是没开化的野蛮民族和野蛮人。

“尊王攘夷”实施的基础是“华夷之辨”,而“攘夷”是春秋大义的核心。

“王”字,三横代表“天、地、人”之三才,中间顶天立地的一竖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之理的意思,整体意思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之理者为“王”,这是从表象看,究其内涵:“王”字也深刻的表现了论述“天、地、人”三才之理的传统文化为王道文化!春秋战国建立在“华夷之辨”之基础上的“尊王攘夷”,实际上是以维护传统文化为根本的,只是体现在维护人间的“周王室”为表现形式,实际上就是以周王室(古代政府)为核心来维护传统文化的的完整和华夏一脉。

现代之中国人,都向往传统文化的教化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国家处于道德败坏之极点,希望恢复传统文化精神来维护国家和个人及家庭的未来。但是,要恢复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道德回归,首先得进行“华夷之辨”,在明白什么是“华”,什么是“夷狄”的基础上的“尊王攘夷”!谁是“夷狄”和“华人”,这个很简单的:谁反对传统文化,谁在反天、反地、反人的灭绝传统文化,谁就是“夷狄”,那些继承和愿意回归传统文化精神和道德的,就是“华人”了。

一些现代学者总是把国家管理制度和法制当高深莫测的学问研究,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弥补人类道德败坏以后的一种技术补救措施而已。

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都是中华文化圈内的一员,明治维新的推动者是日本社会底层的武士,正是这些武士抱着“尊王攘夷”的理念和“精忠报国”之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决心推动的,没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就没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和现代之日本,明治维新也只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结束封建社会之道德基础上的西方国家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引进而已。

如今失去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人,要想恢复过去的荣光就得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的回归,这也是亚洲中华文化圈中的那些国富民强的国家、地区所揭示的道理。

现代之中国,只是顶着中华的空名,是马列全盘西化之中国。而文革就是一种文化革了另一种文化的命,取而代之的政治运动,也是中国道德沦丧的根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命脉,也是一国之根本,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和中国之本!

如上分析所言:春秋战国建立在“华夷之辨”之基础上的“尊王攘夷”,实际上是以维护传统文化为根本的,以此为维护中华民族之命脉。以此为鉴,那么在时代更替、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中国,无论实施什么国家体制也只有以传统文化为“王”,远离那些反人性道德的与传统文化之仁义道德为敌的歪理邪说才有希望复兴,这就是如今中国人“华夷之辨”的意义和以维护、证实传统文化为立足之根本的中华大义,也是中国之大义,更是每一个身为黄炎子孙的根本大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来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