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来好春光 古人教你“斗风筝”(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和风荡原野,风筝飞满天
“一过二月二,既是三月三,和风荡原野,风筝飞满天……”如今正是一个风筝飞满天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暖暖的春意盈怀,不经意抬眼,就可见到不少风筝在春光里争奇斗艳。
风筝又叫纸鹞、鹞子、纸鸢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时,风筝才由最初的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们,纷纷争相玩赏风筝。风筝成了宫廷贵族不可或缺的玩物。
晚唐五代时,户部郎李邺就曾在宫中玩过风筝,他的风筝上添加了丝弦或装上竹制的笛子,当风筝放上天,经风一吹,便可以发出酷似筝鸣的声音。据说纸鸢被叫做“风筝”,也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对此,《询刍录》中有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风筝的制作及放飞效果,在唐朝时就已具备较高的水平,金显宗有《风筝》诗曰:“心与寥寥太古通,手随轻籁入天风。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可见这种带着鸣器的风筝能已能飞得很高远了,不见风筝影,只听得声音在云层里碧空中回荡。
唐代诗人唐采也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风筝真正成为大众娱乐品是在宋代。那时在民间,风筝不仅是一种美仑美奂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人们深为喜爱的大众娱乐品。《北京竹枝词》描绘风筝时说:“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风筝不再只在宫廷大院中飞翔,风筝线也能被寻常百姓拽在手里,尽情娱乐了。
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成了一种风俗。不论是宫廷还是乡野,是官宦乡绅还是平民百姓,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有人在争相放飞着风筝。
在夜里放飞风筝时,人们会在风筝上挂上一串串的彩色灯笼。当风筝飞上夜空时,如同一颗颗闪烁的彩星,人们称之为“神灯”。
民间艺人制作的风筝
有些人家也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或家人的名字,然后把风筝放飞上天后,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祈求天赐好运,放走“晦气”让自己或家人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这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尚无足够的能力抵御疾病或自然灾害古社会,成了一项古老的习俗,就叫“放晦气”。
《红楼梦》中就有过一段描写,说李纨劝林黛玉:“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紫鹃去捡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遭到探春的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什么忌讳?自然是担心拾了他人的风筝,怕沾上晦气。由此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但同时,风筝的娱乐性质也是不可忽略的。古代人放风筝和斗风筝都有自己的门道。
有谚云:“掌握八技,常胜在手。”这说的是放风筝的技巧。一个“手”字,意义双关,一为稳操胜券,二为靠手施展技术才能取胜。何为“八技”?即钩、啄、扫、弹、拉、提、搓、锉。钩,就是突然上升一下,然后停止;啄,就是突然下坠,马上停止;扫,就是横冲线;弹,就是用手提起线猛然放下;拉,用手快速收线,甚至握着装线工具——“车碌”往后飞跑,俗称“反冲”;提,就是把“车碌”提起,不放不收线;搓:就是把“车碌”的把手放在大腿上搓收;锉,就是两手紧握“车碌”前后迅速摆动。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好了“八技”才能在“斗风筝”时常胜。“斗风筝”的场面如其他比赛一样扣人心弦,甚至来得更为刺激。因为放风筝这种娱乐,只好掌握了技巧,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是玩得来的。
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言:“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那样的场景,是会常引得路人光观的。相距七八里的两只风筝在空中遥遥追斗,最后难分难舍地纠缠在一起,不纠缠个你死我活不罢休,有时,一场比赛可长达数小时,当一只风筝终于败北,如云片飘下时,欢声又怎能不雷动,声闻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