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人对中国男人的印象如何?(图)
在美国女人眼里,对中国男人比较正面的评价是:(1)注重家庭价值,责任感强,遵守男人和当家长的承诺;(2)感情内在、细腻、相对忠诚;(3)对女人比较舍得花费,不太计较利益得失,不像美国男人在经济上分得很清;(4)讲义气,重信诺,人情味浓,重视社会人际关系;(5)心理素质很独特,有很强的坚韧力和克制力,不容易情绪用事,变通的能力很强,较容易适应各种困难的社会和自然条件;(6)对事业比较踏实、刻苦、耐劳;(7)智力优秀,反应敏锐,领悟力强;(8)动作灵活快捷,容易掌握各种技巧性的运动。
美国女人对中国男人男性的主要负面评价是:1)相当多的人不重视男女平等,有一定的大男子主义;2)相当多的人不善于浪漫的外在表现,不太注意仪表和包装;3)相当多的人不注重体育锻炼,身体不够强壮;4)相当多的人过于强调烹调的口味,而不注意健康食品,因而往往显得营养不良;5)相当多的人不太注意卫生,不太注意养成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6)相当多的人不太热心公益事业,也不太注意社会公德;7)相当多的人法律观念不强,凡事喜靠人事通融;8)相当多的人创造力不强;9)相当多的人过于依赖金钱和物质利益来吸引女性。
美国女人对中国男人的印象,大致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从唐人街,二是从校园,三是从高科技公司。这三个来源很自然地造成了对中国男人刻板的原型偏见。
唐人街的中国男人永远是移民的第一代,因为新来的移民不懂英文,不懂美国文化,无法融于主流文化,只能聚集在传统的华人区。他们最早来自广东沿海一带如潮汕和台山地区,或福建沿海一带如闽南。至今已有大约150年的历史。据有关也许带有偏见的评价,这一类中国男人有以下主要特点:(1)属于南方华人,多半身材矮小、尖瘦脸、面灰黄、深眼窝、厚嘴唇、小鼻头,动作快捷,说话声音大,而且喜欢拖长音;(2)很能吃苦耐劳,但文化不高,眼光不远,大都从事餐馆、洗衣店等各种分散型小买卖;(3)颇重义气,讲究传统的习俗和规矩;(4)宗族观念强,常以某姓氏为亚文化的聚集纽带;(5)封建帮会起着很强的社区控制作用,有少数人处于黑白道买卖之间;(6)大男子主义观念较浓厚,但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感;(7)善于趋利避害,往往可以在不张扬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并获得利益;(8)比较信奉传统宗教,多数相当迷信;(9)不太注意卫生,不很重视教养,有不少不良习惯;(10)太多的时间用在吃喝上;(11)不少人好赌。
校园里的中国男人主要是二次大战后从中国大陆如西南联大等来美的留学生、1949年以后从台湾来的留学生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来的大批留学生,此外还有当地华人成为学生的下一代。据有关评价,这一类中国男人有以下主要特点:(1)聪明勤奋,大多在数理化学科领域出类拔萃;(2)许多人不太热衷社会公益活动,往往给人以书呆子(Nerd or Bookwarm)的印象;(3)由于不太注意体育运动,多数人身体不强健,甚至瘦弱;(4)有比较现实的功利目的,多数对人文社会学科不感兴趣;(5)善于考试,但读死书的多,具创造性的人才少,多数人仅能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机器,很难有大的成就;(6)表面上扎堆抱团,但并不像日本人和韩国人那么有团队精神;(7)不太能够与美国学生融合在一起。
一般说来,高科技公司中的中国男人是各自进入职业市场后的校园中人,据有关评价,这一类男人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教育层次高,熟悉和胜任本专业的工作;(2)由于文化语言的限制,很难进入高级管理层;(3)明哲保身,消极的个人主义,只想搭便车,不注意积极争取个人的权益;(4)同胞自己的内斗、猜忌和排斥远严重于其它族裔,常有“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态;(5)理论性较强,应用能力不一定强,鲜有创造性,不少仅为职业机器;(6)不能有效地融入主流社会;(7)喜欢单干,而不喜欢合作;(8)多数仅注意个人事业,不重视回馈社会,不热心公益事业;(9)多数显得文弱,而缺乏朝气。
以下4种情况,美国女性较易于与中国男性结婚。
一种情况是中国男人极为出色特殊或相当成功,故受到美国女人的青睐,如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朱棣文、世界著名提琴家马友友、哈佛大学新儒学哲学家杜维明;还有一些有造诣的教授、医生、作家、艺术家、工程师、体育明星或有名的企业家等。
一种情况是第二代受过教育的华人,或虽为第一代,但在童年或少年时期就移民美国,他们完全或几乎完全美国化,比较容易与美国女人沟通。根据有关调查,第二代以后的华人男性与白人女性通婚或交友的比例非常高。
再一种情况是一些对中国文化相当热爱的美国女性,或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女学者、女学生,由于爱屋及乌或专业需要,故对中国男人情有独钟。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在自己男同胞那里吃到苦头的美国女人,试图在有其它文化背景的男人如中国男人那里寻求慰藉。例如:一位从中国大陆来的大厨就与一位因受丈夫虐待而离婚的白人女子结为了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