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唐代诗人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贾岛被带去见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没有怪罪他,还为他出主意说,用“敲”字好。从此,韩、贾二人结下了友谊。这就是“推敲”故事的由来。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过去,笔者对它的真实性一直深信不疑。最近,读了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曹道衡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才知道,原来这则故事纯属虚构,并无事实依据。
曹先生在书中指出:“在近年来的文学刊物和研究、注释工作中还有一种现象也很值得注意,那就是有些作者为了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说明某些创作问题,有时往往忽视这些典故的原意或历史事实。例如:有许多短文大谈韩愈和贾岛商讨‘僧敲月下门’中‘推’字和‘敲’字的优劣问题。作为论诗,这样做也未始不可。然而这故事本身并非事实,却几乎无人提到。考此事见于宋代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一类记载轶事之书,据云当时韩愈正任京兆尹之职,而韩、贾的友谊也是从此事开始的。但考之史实,则韩愈任京兆尹是在他死前不久,而他与贾岛的交往却要早得多。远在韩愈被贬潮州刺史时,贾岛就有诗赠他。原作俱在,可见此事不过是一种传说。”(据《中古文学史论文集》495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曹先生以上所论,确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推敲”故事最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说此事发生在韩愈任京兆尹期间,二是说韩、贾交往从此事开始。
据史籍记载: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他任京兆尹是在长庆三年(823)。(据霍松林《唐诗精品》,时代出版社2002年版)其实,早在十二年前的唐宪宗元和六年(811),韩愈与贾岛就在洛阳结识了。韩愈对贫病交迫中的贾岛频频寄衣、送粮,予以多方关照。贾岛原是个僧人,号无本法师。他是在结识韩愈后,经韩愈规劝才还俗应举的。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上表谏迎佛骨,得罪了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抵潮州后致信贾岛,贾岛作《寄韩潮州愈》诗给韩愈,以抒怀念之情。全诗是这样的: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当弄清上述史实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明白,“推敲”故事只是传说而已,其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尽管如此,“推敲”故事对历代读者的教育、启迪意义却是不容低估的。正如另一位学者陈祖美先生所说,在“推敲”故事的多种记载中,“其细节虽有所舛误不实,但对这一故事本身及其原始出处——《题李凝幽居》一诗之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锤炼,无不被人们津津乐道,传为美谈,其遂成为一段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佳话。诚然,‘推敲’二字,原本只是指斟酌字句、刻意追求精确,但有诗人和论者早已把握住了其中的微言大义,将其引申为对问题的斟酌研究、反复思考、求真务实、力戒虚浮等等。这一切对于当今之浮躁世风,不失为一种赎补之良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