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刺激政策无法阻挡经济下滑(图)
新一轮刺激政策蠢蠢欲动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中国经济走势?何时迎来真正的底部?
6月7日,三位经济学家给出了短期和中长期的不同答案。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短期而言,中国经济目前仍处在自然下滑阶段,主要原因表现在出口下滑(去年1至4月出口增速超过20%,今年同期只有6.9%)、基建投资负增长(其中铁路投资负增长超过40%),以及房地产调控及对相关行业的拖累。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结构性调整也有经济周期自身原因,范剑平认为,从前者来说,经济下滑还将持续,而从周期性因素来看,宽松政策可能会让下滑势头暂时得到支撑。
他的具体判断指标有两类,先行合成指标和同步合成指标。前者有六个子指标,分别是代表供给面的汽车和钢铁两个支柱产业指标;代表需求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本年度施工计划总额;代表政策面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代表外需的美国先行合成指数以及工业产成品库存。
同步合成指标的6个子指标则分别是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狭义供应货币供应量M1和出口总额。
范剑平称,从先行指数来看,中国经济在3月份已经止跌回升,但同步指数还在下跌,两者的时滞在4个月左右,由此2季度可能是短期内的最低点,他判断全年经济增速在8%左右。
但对中长期我国经济走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的观点则悲观得多。
许认为,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改革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体表现如民营化、城镇化、市场化等。如今的经济下滑则是因为改革停滞,解决的办法是重启改革,与目前政府推出多少刺激政策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直观感受的时间不同,许小年认为此轮强势政府的回潮,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利用政府财政预算内收入与GDP指标观察,这个指数在1994年就已经达到底部,之后政府所支配的资源在GDP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至于政府中期内是否会重启市场化改革,许小年并未做出预测,“政府或许要到不得不改革的时候,才会重启改革”。
此外,目前宏观经济学界支持经济中长期下滑,还有一个指标是中国经济内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瑞信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称,此前这一指标一般被认为在10%甚至更高,配套相关政策,支持了GDP两位数的增长。
而如今,宏观经济学界一般认为,这一指标已经下降到7%甚至更低,刺激政策的拉动作用也变得有限。
许小年在这一问题上则显得乐观很多,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并不是50%,而是只有35%,潜在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空间,中国当前主要问题是需要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