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政策实施后,一直在冷清中苦熬的房地产市场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楼市三四月份的小幅反弹,随后是成交大幅上涨的“红五月”,随着千人排队,二手房涨价等报道涌现,似乎“红六月”的图景也要成为现实。与之相映的是土地市场回暖的景象,六月份以来一些大城市高溢价地块出让频频出现,既有恒大以13.22亿元、溢价170%、楼面价近3.3万拿下广州珠江新城商业地块,也有上海嘉定新城地块高达435.5%的成交溢价率。
土地市场真的回暖了?和过去一年多土地市场的冷清相比,土地市场除了底价成交和流拍两种结果外,也终于出现了久违的高溢价出让现象,说明至少在部分地块上有了竞争,开发商拿地的意愿提高了。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回暖是出现了,但是全面回暖还缺乏更多佐证,上海同期照样有底价出让的地块,武汉6月27号21宗地出让,3宗流拍,18宗底价成交,还有宁波接连出现两起退地案例。土地市场的高溢价出现在少数城市、少数地块,充其量也就能算局部回暖或有限回暖。
但是从局部回暖能否走到全面回暖,还是要从土地市场的需求谈起。如果开发商们拿地兴趣大增,手里也有足够的资金,土地市场就有了足够的需求支撑,自然会全面回暖,甚至像2009年那样井喷。对照着来看,不论是地块的成交总价还是平均的溢价率,近期的土地市场表现和三年前比还是差距太大。但是这时候可以说清楚一个问题,一直有人说地价抬高房价,地方政府现在财政吃紧,恨不得赶快把土地卖个高价,可是他想卖没人买。地方政府任何时候都希望地价高,如果卖地就能抬高房价,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地价与房价不断上涨的过程。这一年多土地市场的沉寂冷淡足够说明,地价不是房价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房价上涨后波及到土地市场的一种表现而已。卖地都卖不出去,谈何抬高房价。
此次土地市场的局部回暖有多种原因,一是市场长期冷淡后地方政府推出了一些优质地块,也调低了起拍价,自然引发了更多竞争;二是部分开发商前期销售策略得当,回收了资金,恰好换仓,纳入低价土地,比如万科在4、5两个月新增了49公顷的储备土地;三是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增长给了开发商拿地的信心。近期许多地方政府不断试探调控边界出台刺激性政策,而中央基于经济形势提出稳增长的要求,更直接的是央行的降息,降低了购房总成本,房地产市场价格企稳,市场心理发生了变化,前期的观望、期待降价,转为害怕下跌过程结束,赶快购房的心态。北京近期二手房价格出现上涨恰恰说明了购房者心理的转变。
前两个原因都是土地市场供求双方在具体市场操作上的些许调整,对于整个市场并没有决定性作用。房地产市场能否保持热度甚至持续上涨,才是土地市场回暖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是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缺乏持续的需求支撑,降息、稳增长放项目、地方出优惠政策,确实刺激出了一部分需求提前释放。但是在限购这个根本性限制条件没有放松的情况下,市场一套和二套房的真实住房需求总量是大致稳定的,就像大池子里的水就那么多,刺激政策不过是把放水口的位置放低了一点,或者说打开了一个销售窗口。当这一批能承受较高售价的客户需求释放后,销售窗口就关闭。再一次释放需求,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政策,比如进一步降息、降税和开发商降价来打开另一个销售窗口。
被圈住的真实需求与救市时放出的投机需求不同,投机需求追涨杀跌,前期的投机导致价格上涨,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投机需求进入,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直到资金枯竭或政府发飙。真实需求是消费一个少一个。所以,只要限购的紧箍咒不放松,今天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会让接下来的市场表现更缺乏需求量的支撑。这就像福岛核泄漏后中国掀起的盐价上涨,消息过去后盐价降下来,很多人家里堆积着一箱箱的食盐,至少几年内他们是不会出现在超市的食盐架子前。
限购政策近期会否放开,近期四部委轮流表态——不会。当前这种有点消息,市场就动辄要报复性上涨的态势,会使得中央政府更严格地对待放开限购的问题,其实反而对市场复苏不利。不过市场由一个个独立的主体组成,谁也不希望在政策转变过程中吃亏,囚徒困境下,市场只能是如此表现。一方面是限购把总需求圈死,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的库存还在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30740万平方米,比4月末增加432万平方米。需求有限且被提前释放一部分,而供应量足够大甚至还在增加,开发商资金链偏紧局面更是没有彻底改观,房价持续上涨,从而推动土地市场全面回暖,其实是缺乏基础的。
可以说,限购不放开,土地市场的回暖是无源之水。但是有08年那次刺激房地产市场带来大量负面影响,尤其是房价翻番引起的社会矛盾与民众情绪可能带来的政治压力,使得中央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上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只管刺激不顾后果。四十城市房地产信息的联网,房产税扩容的可能,都体现了高层政府开始着眼于加强放松限购后的投机需求管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土地市场当前的回暖不可持续,未来在放松限购后的回暖也会相对平和一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