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王蒲美蓬40多年前为泰北山民奔走,协助改种高经济作物,不但改善他们的生活,也让泰北遍植的罂粟绝迹,而当年泰王带领山民成功种下的作物,都是来自台湾的果树。
这个泰国人几乎都知道的泰王山地计划,1993年转型为皇家计划基金会,基金会透过市场行销,让来自泰北山区的蔬果、茶叶等产品,深入泰国人的生活中。
不过,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1970年代展开的泰王山地计划,泰北安康山上洒下的是来自台湾的果树种子,成功开花结果发展至今,而台湾退辅会是推动计划的重要舵手,奉泰王谕令执行计划的毕沙迪亲王,则是执行计划的灵魂人物。
泰王与王后多次上山了解山民改种作物的状况,许多旧日照片挂在清迈的皇家计划办公室和安康农场里,让人们回顾这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岁月。
泰王1968年邀请各国使节参访泰北,共谋解决之道,各国均建议只有高价作物才能替代罂粟,于是倡导山地计划。1969年英、美、日、韩捐赠果苗呈泰王,植于清迈行宫旁的大浦农场,2年后却枯萎凋零。
泰王1970年召见中华民国驻泰大使沈昌焕寻求协助。1971年台湾赠送果苗、蔬菜种子到泰北大浦、安康试种,1972年毕沙迪亲王亲访台湾农场,1973年台湾退辅会派出福寿山农场副场长宋庆云到泰勘查。
毕沙迪亲王现已90岁高龄,他接受中央社访问时回忆,由于交通不便,不靠直升机的话,包括他自己都得走7小时的路上山。
毕沙迪说,当年他背着包包走到山上,晚上睡在硬地上,但他不以为苦,因为早已习惯走山路。
今年高龄89岁的宋庆云现在与干儿子定居清迈。他回忆,“第一次到安康的时候,毕沙迪亲王陪我一起上山,亲王到山上没地方住,就到山胞家里一起住,我们在草地上盖了报纸,过了第一个晚上”。
当年计划团队徒步上山的轨迹,还保留在安康山上,让旅人们可以从一个山地村落远眺怀思。
泰王山地计划能够成功,宋庆云当年勘查气候与地理,做出正确判断功不可没,也因此,泰国人昵称他为“爸爸宋”,泰王晋见时也这么称呼他。
1973年到泰北勘查的宋庆云,原以为只要2小时就能解决问题,没想到却花了两个星期。
宋庆云说,直升机载着他飞了好多天,第一个到的地方是茵他农山,看到没有针叶树就知道不够冷,最后飞到泰缅边境的安康山,“我想我们台湾有些东西,可能拿到安康试验有成功的希望”。
计划团队于是试种了从台湾送来的桃、梅、柿、李等果树,18个月后第一个结果的是桃子,其他果树成果也比预期还好,于是就选定安康开办农场,泰王山地计划也从这里开始开花结果,直到今日。
安康农场现在有台湾协助兴建的农训中心、德邻宾馆、泰中宾馆。另外,当年计划合作之初,台湾还赠送泰王充满中国风的“御览亭”,位于大浦山。
毕沙迪亲王表示,泰台至今仍维持合作交流,除了有台湾专家派驻外,泰国也会派人到台湾受训。
宋庆云说,种皇家计划的作物,比过去种鸦片有更好的收益,现在早就没人种鸦片了。
40多年过去,泰王山地计划发展到38个工作站,帮助了14多万农民,安康山不只有农业也发展成观光农场,罂粟花已经在泰北山上绝迹。
泰北山区已有现代化农业,皇家计划为了保证销路,每个工作站都设有包装场,到参与计划的农家收购作物,再进行生鲜包装,送到市场销售。皇家计划也在重要地点设有专属的超市。
有了技术与行销通路,泰北山区的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民,得以在山上安身立命。
发展成观光农场的安康山,将40年前种下的台湾梅树保存完好,并兴建观光温带菜园提供欣赏,山区少数民族的村落,更是游客寻幽访胜的绝佳去处。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