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受供给过剩困扰(图)

伦敦奥运会(London Olympics)留给人们的记忆已经开始消散。而对中国运动用品制造商李宁(Li Ning)而言,这种记忆最好能停留得久一点。

如大量中国企业(从房地产开发商到汽车制造商)一样,李宁积压了大量未售产品。这些企业能否消化不断增加的库存,是摆在中国企业界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摆在整个中国经济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许多企业都处境艰难,但李宁至少从奥运会那里获得了一些及时的帮助——李宁赞助的运动员中,有性感的西班牙男篮队员,还有中国羽毛球冠军、“坏小子”林丹,他们在奥运会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李宁当然希望品牌形象的提升现在能转化为更强劲的销售表现。

李宁的遭遇体现了中国企业界的情况

仅几年前,李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希望搭上中国消费力崛起这趟诱人班车的投资者而言,还有什么比李宁这样的本土运动品牌更好的选择?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刚刚开始发现在跑步机上汗流浃背的乐趣,而李宁迎合的正是这一群体的口味。抑或,对渴望押注中国会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名牌摇篮的投资者而言,还有什么比李宁这样以打败阿迪达斯(Adidas)和耐克(Nike)为目标的品牌更好的押注对象?

这是个完美的增长神话,李宁也的确实现了飞速增长。这指的是在股市上——从2009年初到2010年末,李宁股价飞涨两倍以上。

但现实击碎了这个神话。中国运动用品市场是如此诱人,希望从中分一杯羹的远非李宁一家。除一些国际对手之外,李宁还面对多个中国本土竞争者:匹克(Peak)、安踏(Anta)、特步(Xtep),等等。

可以料想的结果是,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出现严重的供给过剩。如今,李宁的股价已比最高时下跌了85%。今年早些时候,私募基金集团德州太平洋集团(TPG)和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出手相救,购买了李宁的可转债。

李宁最近才把重心放在了改进库存管理方面。之前,李宁只一味向分销商输送鞋子和T恤,而很少关注这些商品到底卖出去没有。如今,李宁推出了新的系统,每当有顾客购买了李宁的商品,李宁总部的电脑上就会登记该笔交易。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让李宁能够实时了解真实的库存状况。但李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房地产和汽车业库存过剩

在中国,李宁和体育用品业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整个中国企业界都存在库存过剩的问题。

待售住房库存是最令人担忧的,因为房地产对经济是如此重要。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Vanke)估计,中国所有未售住房去库存需要约10个月的时间,这已经算是快的了。

问题是,这个数字并没有把数百万套已售但空置的住房计算在内。

还有汽车业的问题。尽管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但汽车销售令人意外地依然活跃。然而,汽车制造商的乐观程度超过了消费者的热情。行业数据显示,6月底的库存指数(库存与销量之比)为1.98。一般认为,库存指数超过1.5就属于过高了。

电子产品和家电的未售库存看上去也高得吓人。过去一周,中国几家主要零售商打了一场价格战。挑起这场价格战的是电商京东(360buy.com),该公司放话称,将以零利润销售家电产品。

大宗商品行业也面临大量积压库存,最明显的是煤——中国许多港口都堆起了煤山。

情形也不是全然没有希望。上述行业中,多数已显露出库存见顶的迹象。近几个月来中国零售额保持强劲增长,但工业生产增长放缓。出现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是,企业如今正在消化库存。

但这个过程会花多长时间?企业是否还需要通过降价达到消化库存的目的?

就这两个问题而言,情形不容乐观。

在世界任何地方,去库存就是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情况的特殊之处在于,这种下行似乎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正在由惯常的10%迅速降至不到8%。

企业界原本打算迎接一个高速增长的未来。面对增长较为平缓的现实,它们确实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调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欧阳德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