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仍有近57万人失业,10多万人选择“啃老”。这是《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给出的数据。这个报告早在5个月前就已发布,失业和“啃老”的人数,也早已传播过一回。但近日这两个数据再次大热倒灶。这既可以表明新闻有着易碎和易忘的属性,也可以表明大学生就业话题是何其引人注目。
数据向来可以有两种引用的方式。例如对这个大学生就业报告,引用毕业半年后仍有9.3%的人失业,按比例推算近57万人,另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推算其人数超过10万,并将这类情况解读为“啃老”,会起到相当轰动的效果。
但这个报告的数据也可以有另一种引用方式。例如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2%,高于2010届的89.6%,而且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连续呈现了下降趋势。工作一年的毕业生中,对工作表示满意的人,比例也上升了5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看起来就会令人乐观得多。
如果还参考一下往年报告,2011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已经比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高出2.7%,大学生就业状况简直就可以拿来作为衰退期里的亮点了。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11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是660万人,两者相差甚大。若以教育部数据计算,毕业半年仍然失业的人数就不是近57万,而是超过61万,绝对数增加不少。
当然,不管绝对数多少,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达到9.3%,都是很不乐观的数字。且引刚刚发布的美国失业率预计将要上升,并影响总统选情的报道为例。报道说,市场普遍预计,美国10月份的失业率可能从9月的7.8%升到7.9%。这样的失业率,已可用以证明“美国就业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持续低迷”。中国大学毕业生9.3%的失业率,难道还不足以令人郁闷?
就业市场难以一言尽述。每年有数十万大学毕业生加入失业大军,很多人以之为高等教育失败的证明。然而,我想,这两者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就业市场能提供多少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才是毕业生就业的决定因素,而非毕业生受到了何种质量的教育。这就像很多地方的企业面临用工荒,高中或初中毕业的打工仔供不应求,有的地方甚至给官员下任务,不完成招工数就得去顶班,这并不表明中国的初等或中等教育获得了成功。
大学毕业仍失业,不能简单地看作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或者大学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固然,如果大学毕业生足够优秀,是可以找到工作的,但即使按照理想情况,每个大学生都优秀起来,在同样的就业市场上,仍然会有数十万人不能获得工作,这取决于就业市场提供的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总数。
失业率是就业市场决定,代表就业景气程度,由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的供应数量耦合而成。这就像高考,本质上受制于录取的比例,而非能否考到更高分。如果所有人都用补习提高分数,总体上分数都提高了,但录取的范围不会扩大;如果所有人都不去补习,录取的机会也不会减少。
就业市场是有层次的。市场供应的岗位本身有不同教育水平的要求,求职者个人也有其岗位期望,最低希望值当然会受就业现实的影响,但仍然有难以越过的底线。所谓放弃求职的“啃老”现象,绝大多数恐怕只是暂时不去求职而已。流水线可以吸收大量的中学毕业生,但很少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这大概是无论怎样“转变择业观念”都无法改变的事实。用工荒或者“职校生就业俏”,只能说明岗位层次的存在,而不足以反衬大学毕业生的低能或大学教育的失败。
我并不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成功,而是认为高等教育是否成功不是可以通过毕业生有多高的失业率来判断。成功的教育也好,失败的教育也好,都是可以向就业市场输送人员的。现在是经济景气不足,就业市场低迷,即使转天经济景气转好,就业市场活跃,我也不认为教育获得了成功,因为那只是输送了高等级的劳工而已,而高等教育原本应输出有正当价值、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知识素养的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