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春秋南周末为何向他们开刀?
中国一份敢于说真话的报纸、以关注社会底层为特色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省委宣传部长庹震肆意涂改得一塌糊涂;中国敢于搜寻当代历史记忆、与毛左对阵的刊物《炎黄春秋》突遭注销。2013年新年伊始,中国向世人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至少,从那些苦苦期待习李新政、刚刚从反腐阵风中看到一丝希望的中国网民发表的只言片语中,流露的是惊惧、惶惑和愤怒。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本来题为“中国梦,宪政梦”,强调“中国人本应就是自由人。中国梦本应就是宪政梦”。这家以敢言著称,在专制环境下屡屡推出真知灼见的报纸在其新年献词里所要论述的无非是中国的拯救在于实施宪政,而实施宪政恰恰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通篇文字激扬,情怀激荡,但以中国本身的大环境来衡量,并没有做得一丝一毫地过份。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文字,最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庹震在不做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改换了版面,修改了文字。修改后的文字不光缺乏才气,而且出了常识性错误,只不过以套话大话尽了喉舌之功,出了拍马之力。最终以南方周末名义发出,这不光激起南方周末诸人的愤慨,也成了一起引起网民公愤的大丑闻。
南方周末被换稿,继而炎黄春秋网站突然被关闭,真是祸不单行。炎黄春秋主编杨继绳,正是那位向世人以极其翔实材料公布六零年代中共治下饿死近四千万人惨绝人寰大悲剧的记者。炎黄春秋不顾重重羁绊,公布了不少中共试图掩盖的史实,在专制铁板一块的环境下别开生面。元月一日,炎黄春秋月刊发表题为“宪法是政改的共识”,呼吁落实“党在法下”就能避免宪法被虚置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据说就是这篇文章触动了杀机。
两家媒体不约而同呼吁宪政,呼吁尊重宪法。因为宪法是中国社会的讽刺。中国的宪法从原则上而言保障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但是它早就被当局踩在脚下。仅就媒体而言,中共视其为“党的喉舌”,岂能自主发声。
然而,不甘做“喉舌”者大有人在,南方周末与炎黄春秋就成了尽力秉持独立风格的标志性刊物。厄运也就首先落在他们的头上,枪打出头鸟。然而,在人们仍然对习李政权抱有期待的时候,这一枪打得是不是时候?从微博、推特上传出的信息来看,用惊惧、失望和愤怒来形容网友的心情并不过分。
知名法律学者贺卫方表示:“北春秋,南周末,希望不存,春梦已破”,学者章立凡说:“南南周,北炎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另外一位学者韩志国表示:“宪政梦,梦难圆,宪政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说:“如果连宪法的权威都不能维护,宪政的道路都不能提倡,那就别指望中国会步入法治社会”。韩志国问道:“南方周末被致词,炎黄春秋网站被封,这是什么信号”?他进一步指出:“新闻的变化既可能是社会变革的先声,也可能是社会逆转的先导”。
展江写道:“可是如果在今天还由一位宣传部长为一份风靡海外的著名报纸不署名撰写新年度开篇之作,那一定会在海内外掀起波澜。这分明是告诉国际社会,《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所言‘在中国,没有新闻检查制度’的记录被打破了,因此也就大大失信于世人。仅此一条,最近几年国家化费巨资所着力发展的对外传播事业。我估计,如果国家近年投入外宣100亿元,此举至少让50亿元打了水漂”。
的确,打着新闻旗号的中共“大外宣”这两年耗费了巨资,但效果不彰,除了一帮搞大外宣的靠其吃饭,向主子邀功外,外面听看这类新闻的真不多。就是因为发出的声音都是“官声”,报道的背后都掩藏着宣传的目的。胡锦涛时期意识到中国软实力薄弱,但对于敢言,有风格的就追杀,或打入冷库,或者封闭了之,即便有一点软实力也被抹杀殆尽。
然而,也有出来设法为官方辩护的,立马当先的自然要数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该报称“有必要冷静思考『南方周末』事件”。该报先说媒体人对普世价值的推崇,是促成中国进步的推力之一。但接下来笔锋一转:“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不同,媒体无法脱离国家政治现实而单独、浪漫地存在。媒体是中国改革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但它的摆动幅度不可能是无限的”。该报称中国媒体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他的路都是幻想,根本走不通”。
此言一出,很快遭到网民的叱伐。一个叫Dodowolfe的说:媒体“没有中国、西方的区别,只有真话、假话的区别”。网友双鱼奇缘质疑:“做(这样的)记者,要准备人格分裂吧”?
两起事件在新年伊始接连发生,从网民的愤怒和失望中,自然透露出对习李政权究竟有无改革意愿的怀疑。当局大刀劈向改革指标性刊物,各界哗然之后自然是深深的叹息,因为它无情地扫荡着刚刚形成的一种乐观期许的气氛。
此间不少观察家指出,两份标志性刊物出问题,与刚刚担任中共头号领导人的习近平所要显示的“新形象”背道而驰。这件事被外界视为是衡量习近平有关改革开放的表态是否有诚意的第一个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