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全球拓展的挑战

去年10月,在巴西东南部工业城市容迪亚伊(Jundiaí),数千名工人在当地富士康(Foxconn)工厂门外集会抗议。但是,尽管高压的工作环境和超长的工时在富士康的中国员工当中引发骚乱,甚至自杀,但巴西工人的这场抗议有点不同:他们不喜欢食堂的食物。

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在巴西展开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据巴西政府透露,总投资可能达到120亿美元。很多工厂组装苹果(Apple)产品,以避免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的进口税。富士康大多数iPhone和iPad组装厂都在中国。

但在有着强大工会传统的巴西,富士康的新工厂面临着挑战。除了10月在容迪亚伊(当地工厂雇用6000人)爆发的抗议之外,工人们还因为各种原因举行抗议,从过度拥挤的交通,过长的工时,到缺乏员工职业规划。

容迪亚伊市长办公室的一名官员说:“罢工在这里并不常见,看来这只是富士康遭遇的问题。”

台湾鸿海精密集团(Hon Hai Precision),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富士康,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它已成为大如城镇的中国工厂的代名词,数十万年轻工人在那里组装从苹果智能手机到戴尔(Dell)服务器的各种电子产品。

然而,该公司正在向中国以外拓展,包括美国、东欧、拉丁美洲等各个地区。最近,在关键客户苹果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将增加本土市场的采购投入之后,富士康证实,考虑进一步在美国扩张。

在中国以外建厂,可以帮助富士康的客户更快收到交货,并避免一些进口税。但这也给该公司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富士康在全球有100多万员工,在上一个财年实现3.45万亿台币的收入,净利润达到816亿台币(合28亿美元)。

富士康经常通过接管和改组客户原有工厂来进入新的地理市场,但其出名的刻板管理风格在运用到与其最熟悉的中国工厂车间非常不同的文化时,有时候会导致一些冲突。

富士康美国的一位前高级主管说:“他们希望像在中国那样,实行‘雇用-削减-部署’的管理战略,但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富士康的结构非常专制,我认为对有些人甚至是有点有损人格的。”

对于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Terry Gou)来说,此类分歧是熟悉的战场。他的管理箴言之一就是“严酷的环境是一件好事”。郭台铭将富士康打造为苹果等公司青睐的组装公司,他对自己和员工们都从严要求,如今富士康在规模、精确度、灵活性等方面都是举世无双的。

随着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这种做法即使在中国也引起了冲突。

为了避免iPhone 5铝制外壳出现刮擦痕迹,更加严格的质量检验压力导致去年富士康郑州工厂发生暴力冲突。

在那之前,2010年的一连串自杀事件和2012年另一场骚乱引发国际社会纷纷批评富士康的劳工实践。

目前,尽管富士康继续在中国新建工厂,但其海外扩张的步伐开始加快。最近该公司在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进行了投资,并表示正在规划美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项目。

麻省理工大学(MIT)供应链管理教授戴维•辛奇-利维(David Simchi-Levi)说:“很多类似的公司正开始将全球制造战略转变为更加地区化的战略。这与10到15年前企业采用的战略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客户来说,富士康在中国以外的工厂可以为他们节省运输费用,规避很多进口税,而且快速拿到订制的产品。比如说,戴尔这样的公司可能需要向一个要求特定硬件配置的企业买家销售电脑。

富士康欧洲的一位现任高管说:“我们在这里是为客户服务的,因此我们做的是全球最后组装。”

富士康的海外拓展并不完全是新奇之事,该公司已经是捷克共和国的第二大出口商,在捷克和美国开展经营已有10多年。这其中很多业务都是从富士康接管索尼(Sony)或者是惠普(HP)这类面向消费者的客户的工厂开始的,这些客户希望通过减少自身的制造活动来降低成本。

然而,尽管苹果CEO库克等人呼吁将某些制造活动转移到美国,但业内分析师表示,富士康绝大部分生产活动将仍在中国进行,因为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独一无二的。

外国的最低工资法和更高的生活成本意味着,富士康需要为非中国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巴西工人每个月的起薪是550美元,而中国郑州工厂的基本工资只有大约300美元。员工采访和公司声明显示,富士康120万工人中,只有几万人在中国大陆和其总部台湾以外。

尽管富士康在巴西等地偶尔遭遇罢工,但总的来说其海外业务避免了中国境内爆发的那种暴力冲突。

熟悉富士康业务的人指出,由于海外经理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文化差异得到轻微缓和。

富士康表示:“我们将员工本地化,不管是生产线工人还是高级管理层,因为我们强烈意识到需要很好了解本地文化。”

对于富士康建立或者投资的工厂及其工人来说,这家台湾集团的接管也有其益处。

富士康从摩托罗拉(Motorola)收购的一家墨西哥工厂的一位前工程师表示,新的雇主大幅降低了成本——出差的时候不再能住高档酒店,厂区园艺的投入减少——但也给他更多的灵活空间来尝试新的项目,以提高收入。

一位在富士康美国办事处工作将近10年的经理表示,尽管富士康在平衡不同文化方面遇到了挫折,但这家台湾集团的全球足迹及其依靠外国工人与当地客户保持联系的能力,赋予它巨大的优势。

她说:“如果希望获得业务,这些人可以立马拉起一支庞大的队伍。这个过程顺利吗?或许并不一帆风顺,但他们确实做到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莎拉•米西金,萨曼塔•皮尔逊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