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的名片与贺年片

 2013-04-05 19:3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如今,社会上有两“片”十分风行,这就是名片和贺年片。而在古代,这两“片”则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古代,名片是拜访别人或与人交往联系时使用的一种长方形纸片,上面印有自己的姓名、职务和地址等,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礼仪性用品。

名片在我国起源很早,据《陔余丛考》记载,古人通报姓名原来都是削木书字,汉代初期称作“谒”,汉代末期叫“刺”或“名刺”,汉代以后改为纸制,但名称依旧,仍叫作“刺”或“名刺”。但不论木质或纸质的,体积都比较大。只是到了明代崇桢年间,为了携带和投递方便,才改成长方形小纸片,并改称“名片”。

“谒”、“刺”、“名刺”和“名片”虽然同指一物,但仍有细小差别。“谒”、“刺”或“名刺”是临时根据拜访对象书写的,而且要因情制宜,写些相关文辞,如对方的表字、辈份以及其他敬称,还要写上“某某顿首拜”字样,因而使用场合比较庄重。而“名片”只书写自己姓名、职务、地址、身份,并刻印很多份,使用时取出一份即可,因此比较随和,礼仪性质相对减弱,已经和现代的名片相差无几了。

正因为名片属于交往的礼仪性用品,所以古人经常用它来贺年,从而逐渐演变为贺年片。又因为“刺”的礼仪性质更强,所以古代往往把使用名片拜年这种做法叫作“具刺贺年”。例如宋代著名词人秦观,曾具刺给友人子允贺年,即手书“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元旦,高邮秦观手状”字样,可见当时贺年片还是临时制作和书写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才改成红纸印制,而且体形很大,很有些像现在的请柬、请帖。清朝灭亡后,贺年片才独成一物,并且更加简易,一律印刻“新年之喜”、“祝贺新春”、“新正快乐”等套语,使用时再临时填写受、送者的姓名、身份。现代的贺年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作些材质、图案等方面的改进加工,使它更精美罢了。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方面的产品尤其是礼仪文化方面的产品,都有很强的传承性,名片与贺年片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典型的例证。

来源:安徽文化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