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每逢双休就在桥上义务值守
2003年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南京长江大桥发生一起自杀事件,促使陈思扛着爱心标语牌走上了大桥。
救人要救心,陈思开办心灵港湾网站,开导自杀者;每次救下跳桥者,都安置住进心灵驿站进行心理辅导,解开心结。
陈思在日记中写道:“自杀者认为社会黑暗,不值得留恋,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支蜡烛,给他们一丝光明和希望。”
双休就上桥
2003年9月10日,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一名三十五六岁的男子佩戴着价值10多万元的金银首饰,从南京长江大桥北堡附近桥面跳下。此前,一男子欲跳楼自杀,围观者中竟有人拍手叫好,高喊“你要不跳就不是男人”。这两件事让陈思感慨万分: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富足,心灵却失去了栖息的场所?为什么有些人对自杀者不仅缺少同情和帮助,反而用冷漠和伤害将他们向绝路又推了一把?
几天后,陈思扛着自制的标语牌走上了大桥,劝阻自杀者。“全社会都来关注自杀者。天无绝人之路,悠一步海阔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红色心形的牌子,在车流人群中依然醒目。下面是陈思家的电话和手机号码。
每到双休日,陈思都会骑上电动车,带着望远镜,一大早从25公里外的家中出发,7点半准时出现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南桥头堡,在南北桥头堡之间,开始一天的巡桥搜救工作。
在这座被称为自杀者“圣地”的南京长江大桥上,自1968年建成至今,最保守的统计也有2000多人从这里纵身一跃扑向死神。
“要注意观察那些步伐沉重、神情恍惚的人。”伴随着汽车驶过后发出的噪音,陈思举着望远镜,细细地搜寻那些可能要自杀的人,“他们眼里是空的,眼睛再大也没有神”。
10年里,因为巡桥救人,陈思的电动车先后换了7辆,皮鞋不到两个月就要换一双。“在桥上拽住跳桥人,脚要卡在栏杆底下顶住用力支撑,身子才不会被带出去。”正是凭着热心和坚守,今年45岁的陈思成功地劝阻了251人自杀。
救人要救心
更让陈思烦恼的是对这些轻生者的心理疏导。曾有轻生者被他救下后冲他大喊:“你这次救了我,我下次还会来跳!”
为了安顿救助者,从2006年开始,陈思先后3次自费租住民房,取名“心灵驿站”。在驿站住过的特殊客人,少则10天,多则一个多月才能解开心结重新生活。
驿站每年的开销达四五万元,这对目前每月仅有3000多元收入的陈思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陈思就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进了《大桥日记》。曾有湖南、四川、上海的多家出版社与他联系,希望出版《大桥日记》,陈思婉拒了。他坚决地在救助自杀者与个人利益之间划清界限,只怕影响大家对这个事业的看法。
陈思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担当“生命守望者”使命的。他寻求用更广泛的途径帮助自杀者,也寻求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陈思注册了个人心理咨询网站“心灵港湾”,为有精神烦恼和心理障碍的人提供倾诉空间。许多人在论坛上倒苦水,吐心声,向未曾谋面的网友寻求安慰。陈思的手机费从每月50元左右暴涨到三四百元。
根据业余研究心理学10多年的心得,陈思告诉记者:“许多人的自杀是冲动的结果。他们并没有想清楚要追求什么,这个时候只要有人拉一把,听他们说说心里话,就能帮他们迈过这道坎。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包容心不够,容不下浪子,有的人心里有话不能跟身边的亲人朋友说,就会走极端。网络则营造了一个没有压力的氛围。”
获救者变施救者
祁银萍是陈思救助的第三个自杀者,也是加入陈思救助自杀者行动的第一位义工。
祁大姐的丈夫原是徐州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因债务纠纷犯了死罪,儿子也入了狱,所有财产全部没收。从家财万贯到一文不名、家破人亡,巨大的落差使她选择了自杀。陈思却把她从桥栏上拉了下来,带她回家。得知第二天就是祁大姐的生日,陈思一家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为她祝福。祁大姐激动万分,使劲咬自己的手指,以确定这不是做梦。
经历了生命的涅槃,祁大姐成为陈思救助站的第一位义工,以亲身经历劝服自杀者。
最舒心的感觉
被陈思救下的许多人,都没有再和他联系,“很多人都不愿再提及这些事”。但陈思不知道,其实有更多人默默对他心存感恩。
今年的清明节,一个5年没跟陈思联系的被救姑娘给他打了一通电话报喜:远在异乡的姑娘今年结婚了。
听到喜讯的一瞬间,陈思心里一下豁然了:“那感觉,舒服极了!”
他已记不清在大桥上目睹了多少个转瞬即逝的生命,“大桥有4000多米,太长了,有人下了出租车,直接翻过栏杆往下跳,我根本来不及救。”陈思低头抿了一口酒,无奈地摇摇头,“我只能扭过头不去看他们。”
陈思在日记中写道:“自杀者认为社会黑暗,不值得留恋,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支蜡烛,给他们一丝光明和希望。”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