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对抗资源枯竭的斗争中,大抵有三种命运。
一是矿枯城衰。依靠着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矿产,底特律曾一度成为美国式工业的代表。底特律工人一度跻身为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最多时城市人口一度达180万。然而资源的枯竭与经济形势的转变使得如今的底特律人口减少过半,10年前售价45万美元的房产如今仅为2300美元。
工厂倒闭、城市荒废、失业率上升使得底特律成为美国的“罪恶都市”,2013年,这座曾经的梦想之城甚至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悲惨城市”。
二是人去城空。诞生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口油井的玉门,随着资源的枯竭,2010年后人口由十余万降到不足3万。这里也成为中国房价最低的城市之一,市区一套80平米的房子仅需4000元,而且还卖不出去。
三是涅槃重生。除了著名的德国鲁尔、日本北九州等转型成功案例外,河南焦作也是为数不多的转型成功者。1995年后,由于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等一系列原因,焦作全市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到1999年,全市GDP比上年下降了13%。随后,焦作转而投资发展旅游业。仅十年时间,云台山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已经超过故宫,成为全国第五大旅游景区。
焦作还利用高达35.4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联合紧邻的山西晋城市发展煤电产业,并成为全市工业的新支柱。
“从祝福到诅咒”
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奥蒂认为,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过度发展的资源产业压缩其他产业的生存空间,大自然的“祝福”将会变为“诅咒”,反而制约了自身发展。
在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辽宁省阜新市,2000年后下岗失业人员曾一度达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7%,居辽宁之首。这催生了不稳定因素。阜新市经济转型办公室的一份情况介绍显示,2000年一年内,阜新共发生4次拦截国家铁路事件,封堵市区主干道事件12起。辽宁省公安厅将阜新列为该省“最不稳定的地区”。
尽管资源枯竭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在中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头顶,但出于对GDP和政绩的追求,部分城市仍是迟迟不愿真正地走上转型之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重开发不重治理加上管理混乱,湖北大冶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私挖滥采现象。过度的开采使得尾矿越来越多,库坝越建越高,给矿区百姓生命带来巨大隐患。另外采矿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而选矿加入的药剂渗透到地下,大片农田无法耕种,水塘无法养鱼。
时任黄石市委书记的王建鸣在分析当时大冶转型的经验教训时称,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增长恐慌”,担心增长速度放慢会影响到社会评价,政府有“恋税情结”,企业有“恋矿情结”。
也有的城市转型成功,摆脱了资源的“诅咒”。吉林省辽源市在煤炭资源枯竭后,转而发展新材料产业、选矿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在中科院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辽源综合增长竞争力列全国294个地级市第5位。
同为资源枯竭城市的枣庄则把重点放在打造旅游业上。2008年后枣庄市将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冠世榴园等重点景区打包销售,重点推介,使得旅游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2009年,枣庄全年过夜游客量一跃增至15万人,而在此之前,枣庄每年接待过夜游客不足万人。
要在红灯前转弯
“等到真正枯竭(才转型)就已经晚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徐晓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徐认为即便没有枯竭的时候也要未雨绸缪,要提前转型,才能不付出更大的代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统计,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涉及职工一千余万人,其中失业人数占职工比重7.2%,较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2.3%。118座城市正共同面临着涉及“生死”的产业转型问题。
即便是被誉为世界性转型成功模板的鲁尔地区如今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德国杜塞尔多夫《经济周刊》主编布龙认为鲁尔区已经错过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主动转型的时期。
1993年鲁尔区内的多特蒙德还花费6.5万欧元建成一座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炼焦厂,但是仅仅7年之后便被迫关门大吉。
对于众多资源枯竭城市来说,匹兹堡也许是个更好的例子。匹兹堡是在大型铁矿、煤矿开发基础上而兴起的城市,美国的钢铁市场曾以它为中心,实行“匹兹堡基点加价制”。但这座实力雄厚的矿城,在20世纪70年代,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当地随后开始了城市转型,关闭、调整了大批市政设施与矿区工厂。为实现转型,匹兹堡主动放慢了经济增长速度,关停大工厂,开办各种小型企业并发展高科技产业。匹兹堡还主动削减了50亿美元的经营税以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匹兹堡曾付出了近20年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代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凤芹认为,只有适当弱化对资源枯竭城市GDP总量等指标的考核,才能为转型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