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暴露什么?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表示,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回清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育人”。(《新京报》05月02)
据报载,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30年来,有10位具有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看了这个新闻笔者感到唏嘘。笔者唏嘘的是这个事件背后暴露的社会真相。据悉,2010年,两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但中国科技部随即则回应称,“这不符合事实”。据笔者多年来的社会阅历,施一公落选中国科学院士,很可能与他和他人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有关。这本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天下为公的情怀,具有社会人文关怀的情怀。国家的强大,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科技创新有关,他指出当前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的问题,这是希望在制度上改革与完善,让制度不再制约中国科技创新,而成为科技创新的保障,这本是一种热爱科学的情怀,但是他的批评换来的是被打击,被报复,最终落选中国科学院士。从此可以看到,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领导们心胸狭隘,鸡肠小肚,思想腐朽,官本位思想毒害严重,听不了批评,鼠目寸光,这样的领导能推动社会的科技强国之梦吗?
这个事件,暴露了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扭曲。中国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不是一个单靠才华的事,而往往要讲人脉,讲关系,讲人情,讲背景,讲金钱,讲潜规则,讲色相。同时,要学会做奴隶,学会“狗叫”,学会如动物一样“爬行”,学会献媚献色,学会和领导建立“裙带”关系,揣摩领导的下半身需要。见了领导要赞美他们是神仙,他们的业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兢兢业业,各方面都很健全,唯独不能说他们的缺点,如果说了,就是你葬送前途的那一天,此后会给你“穿小鞋”,夸大你的缺点,说你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笔者认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拥有一个健全的科研机制,让科研单位多一些伯乐,让有才华的人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让有能力的人拥有机会,激励科技创新,制度美则中国美,伯乐智则中国智,科研强则中国强,人才强则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