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爱读书,看过的书没有上万也有成千吧,但要列举我最喜欢的四本书可真不容易。煞费一番思量后,按看到它们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下:金庸的《笑傲江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和张五常的《经济解释》。
金庸的《笑傲江湖》
其实我想说,金庸小说对我的影响都很大,但因为《笑傲江湖》是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小说,所以就以它为代表吧。
那还是小学六年级时的事情。有一天,在父亲的房间里看到《笑傲江湖》这本小说,是所谓的“内部参考”书籍,水墨画的封面,古意盎然。顺手翻开,里面是繁体竖排的排版。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是不小的阅读障碍,但第一章的《灭门》就已经看得我欲罢不能。
那时我还不知道这种武侠小说在当年被大人列为“禁书”,小孩是不许看的。但那是小学毕业的时期,我还是知道看这种课外书就是看闲书,被大人认为是会影响学习的。所以我随手一翻就对这小说入了迷之后,很自觉地就转入“地下”。
每天六点整,父亲就会起来做早餐,以前我会睡到父亲做好早餐大声叫唤才起床,但这时一听父亲离开房间就马上一骨碌翻身下床,扑到书桌之前拿起《笑傲江湖》,然后站在窗户旁边,借着熹微的晨光来看,当真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飞快地看,时间也在飞快地流逝,很快就能听到父亲做好了早餐在叫唤,只好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桌子上,装出朦胧初醒的样子去洗漱吃早餐。
因为我是在父亲已经看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所以虽然我看书的速度比他快多了,但还是赶不及看完父亲就把书还了。那一段时间的嗒然若丧的心情,简直就跟失恋没两样!幸好“失恋”没多久,我发现父亲又拿回一本封面一样的《笑傲江湖》,悄悄一翻,原来是第二册!我高兴得心花怒放。更心花怒放的是,当我翻到封底一看,发现这套书竟然有五册之多!(《笑傲江湖》本来是四十章,通常分四册,但那个是名义为“内部参考”的盗版书,是分成五册的。)想到这么好看的小说有五本之多,当时那个小小的我就开心得梦里都要笑出来。
那些日子里,我就是这样清晨一大早就爬起来悄悄看小说,到了学校就向最要好的朋友复述那天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着这个开心的小秘密。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就是在这样梦幻般的日子里度过了。终于,再长的小说都有看完的一天,看着任盈盈心满意足地与令狐冲与子携手,我的心头也涌起万般滋味。
然而,更大的震撼是看完“后记”之后。原来,在如此曲折离奇的情节之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如此深邃的主题!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猛然醒悟到看热闹与看门道的不同。也因此,我一直称金庸的小说是金庸小说,而不是武侠小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某天,有朋友在网上呼我,问我正在做什么。我回答说:“正在看网上电子版的《资治通鉴》。”他大吃一惊,大概是觉得现在还有人在网上看文言文,而且是枯燥的史书而不是有趣味性的小说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我却恰恰觉得网络这现代科技与《资治通鉴》这样的古籍一拍即合、相得益彰。我在浏览器的收藏夹里收藏了一个排版得很好、看起来很舒服的《资治通鉴》的电子版,闲暇之时就打开来,随便点进一卷看上几段,方便得很诗意,诗意得很方便。
喜欢《资治通鉴》,首先就是喜欢它的文字。金庸就曾盛赞它的文字“简洁直白”,说很羡慕这种文字的境界,然后谦虚地说可惜他还做不到。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这大概就给中国史书定下了一个典范。《史记》的成书时间较早,对我们这种不是文史专业的人来说,那种程度的文言文看起来有些吃力,但《资治通鉴》却是只要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好好学习过就能应付的,那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的文笔看着看着总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想要开口朗读起来的冲动。
其次是喜欢它的故事。其实我是把历史当小说来看的,越看《资治通鉴》就越忍不住想赞美一句:历史真是最伟大的作家!因为它从来不为讨好读者而生硬地编造剧情,里面的人性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这话其实算是废话,因为是历史,当然是真的,不会是假的。相对于人编的小说,史书有太多芜杂的琐碎记载,把主线遮蔽得有些模糊不清。然而细节有细节的精妙之处,因为虽然撰写史书的史官难免也受到某些思维导向的影响而有意无意地隐此扬彼,但所谓“细节之中有魔鬼”,某个历史人物的性格会在一些细节之中若隐若现。尤其当这性格其实不同于史官以浓墨重彩着力涂抹出来的印象时,是非常有趣且引人遐思的。掩卷——好吧,因为看的是网上的电子版,其实不可能有掩卷这个动作——细细思量,揣测着历史中那个人的真实性格,就跟看推理小说时绞尽脑汁地破案一样有同等的乐趣。而更有趣的,是答案并不会被小说的作者所固定下来。
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
最喜欢的四本书已经讲了一半,却都跟我的专业经济学没啥关系。因为前两本都是在我读大学之前就看到的。不过,即使是在我读着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依然对自己的经济学专业没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当我看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时,不是因为他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因为他在“政治哲学”的领域大名鼎鼎。事实上,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我曾经为了上政法学院的一位老师关于政治哲学的课,而逃掉了自己本专业的课。所以当时对政治哲学的痴迷,一至于斯。
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写得厚重,因此难免艰涩。幸好翻译不错,而我在看此书之前已经对哈耶克在相关领域的观点有所了解,看下来大体上还是觉得挺好理解的。出乎意料的是看到该书的“下册”。如果说“上册”展现的是哈耶克作为政治哲学家的功力,“下册”则是他拿出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看家本领了。哈耶克在“下册”痛斥工会是垄断组织,大力批判社会福利制度,这都让当时的我看得目瞪口呆。因为那些在普遍的观念里都是“好东西”,不要说普通人会这么认为,就是知识精英也是这样的认知,可哈耶克却把它们全贴上了“反自由”的标签!多年后,当我走上经济学课堂的讲台,以经济学理论来向学生分析工会是垄断组织、社会福利制度其实害惨了它所声称要帮助的穷人时,台下一张张脸孔也是那种目瞪口呆的神色,一次一次地唤起我对哈耶克这本书的记忆。
真理的传播是如此的艰难,尤其当谬误将自己粉饰为道德的圣人之时!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
前面说了,即使到了读大学本科的时候,虽然专业是经济学,我却对经济学提不起兴趣。真正让我对经济学喜欢上甚至是爱上的,是张五常的《经济解释》。
最早也是在网上追看《经济解释》在香港报纸上的连载。第一章就很特别,是讲“科学方法论”,或者也可称为“科学哲学”。文史哲不是我的专业,却是我自小就喜欢的领域,波普尔的书也早在高中的时候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地看过了。所以看《经济解释》第一章的惊喜是:第一,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讲!第二,原来波普尔的意思是那样啊!张五常的思维清晰明了,而且趣味十足,这一下子让经济学显示出它既严谨又有趣的真实面目,而不再是传说的那种“沉闷的学科”。
再继续看下去,看到关于“上头成本”那一部分,我忽然发现自己身为经济学科班出身的硕士生、已经接受了长达五六年之久的正规的经济学教育,却竟然一点都看不懂!我执著地看了一次又一次,奇妙地,紧跟着文中提示的逻辑思路,忽然我就懂了。这种柳暗花明而后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经济学,不是因为有经国济世之能而崇高,也不是因为专门谈钱而铜臭低俗,而是因为它很有趣。这是为什么我喜欢《经济解释》,也是为什么我因为这本书而终于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迟来的爱”。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