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7月09日讯】不同境遇的老人有着不同的晚年生活,无论他们是忙碌的、悠闲的,还是不懈奋斗的,这都是中国老人在国外的真实生活。
有这样一些老人,他们的子女为了发展事业,留学海外并在国外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但是,出生在国外的小孩由谁来照顾呢?也许,在往返中国和美国的国际航班上您会经常见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领着几岁的孙子在不辞劳苦地奔波着。没错儿,这样的老年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儿团”。
奔波海外的“育儿团”
在美国新泽西州新港市华盛顿大街的公园里,来自天南地北的爷爷奶奶们已经形成了不定期的“聚会”。天气好的时候,往往能有30多人带着孙辈来此聊天,交换在美国的生活经验。他们在一起分享快乐,同时也抒发心中的苦闷。据美国各州一些华人社团和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中国老人背井离乡来到美国为儿女照顾孙辈的现象非常普遍,总人数至少在10万人左右。
中国老人到美国照料孙辈,可谓“一举两得”。对老人们来说,这是发挥余热,在儿女们困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除了看孩子,老人们还兼清洁工、厨师、采购员、杂务等,一时一刻也闲不着。对儿女们来讲,把爹妈接来,既解决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省去了雇保姆的费用,又能尽些孝心,让父母享受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在照顾孙子方面,对老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所照看的第三代,往往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或者是汉英掺杂,笑话百出。这样,就使老人与第三代无形中产生了隔阂。
家住纽约法拉盛的一对老年夫妻,他们退休后从北京来到纽约儿子家。3个月新鲜劲儿过去后,二老坚决要返回北京。他们对在美国的生活总结,更有典型意义。这位老先生幽默地说:“中国有句成语叫‘五子登科’。现在我们儿子就是‘五子’登科——妻子、儿子、票子、房子、车子都有了;我们老两口也是‘五子’登科——听不懂儿子全家说的英语是聋子,看不懂大街上的英文是瞎子,出门办事不会讲英文是哑子,不会开车是瘸子,拿起电话听不懂、答不出时手抖得像呆子。”
移民海外老人的困扰
由于“育儿团”里的老年人存在签证的问题,所以去一次美国只能在那儿居住一年,时间到了,就必须回国。因而,他们的生活要比那些同子女一起移民的老年人灵活性大一些。
子女移民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总希望父母能够到国外和他们一起生活。想让老人在有生之年生活得愉悦、安逸,是很多人的初衷,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古训。然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美好的愿望常常难以实现。许多老人移民来到国外,虽然儿女事业有成,给老人们提供的生活条件不错,衣食无忧,但是老人们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没有了老朋友、老街坊,语言又不通,更看不懂英文电视,加上孙子(女)们在家不讲中文,一有空就上网,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所以,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老人一般都会产生难以排遣的寂寞。
初到国外的老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有些善解人意的儿女,会时常给父母租些影碟、买中文电视频道,或定份中文报纸看看,这样可以给他们营造一些中国文化的氛围,可以使老人的生活过得充实一些。等到老人拿到绿卡后,便可以参加一些简单的日常英语学习班,这样既能丰富老人的生活,又能帮助老人与外界沟通,让他们不再因为语言与外界格格不入了。
另外,在生活习惯方面的不适应也是一部分老人的另一个烦恼。表面看起来生活很舒适惬意,其实父母也有说不出的郁闷。老人们最不习惯的是洋餐,虽然也会做中餐,但是由于国外煮饭调料的差异,即使是自己做出的中餐,其味道与在国内时怎么也不一样。不过,大部分中国父母都比较能够体谅儿女的难处,也心甘情愿地做奉献。
能尽快接父母出国团聚固然高兴,但怎样让父母到国外以后过得舒适、愉快,是每个想申请父母移民的子女更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移居海外多年的幸福老人
年轻时便移居海外的夫妇,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后,大多数人赢得了不错的生活条件。他们不用为子女的经济问题发愁(据调查显示,第二代华裔的生活状况,明显好于他们的父辈)。同时,他们也已经不再受到语言问题的困扰,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而且是在年轻时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
现在,在澳洲华裔老年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晚年需要四个“老”——一是“老伴”,少年夫妻老来伴;二是“老健”,老来健康的身体,有了它,才能活得有滋有味;三是“老本”,就是有一间老屋,不必为何处栖身发愁;四是“老友”,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互相照顾,相互扶持。有这“四老”在,澳洲的华裔老人们便生活得更加愉快,更加潇洒。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