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 章仔钧公的的诠释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13年07月18日讯】章仔钧(868—941年),字仲举,号彰良,又号惟重,避闽王王延钧讳,改名匀,晚唐名臣。在五代纷乱之时,面对南唐、吴越的虎视眈眈,他驻守浦城二三十年,坐控两浙之冲,屡挫来犯之兵,使七闽得以保障,是竭忠立志的功臣。在生之世,唐王朝封他为检校太傅,金紫光禄大夫、武宁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宋庆历五年(1045年),追封瑯琊王。

章仔钧出仕之前,“居乡里有德行,沉默大度,好学不倦。在家则孝友敦睦九族,在外则与朋友讲求忠义之事。有乡人练氏之族,累世富厚,好尚儒雅,知公之贤,愿以女妻公。自练氏之归,夫归相敬如宾,内外无间言。”(南唐翰林院大学士乔匡舜《太傅章公仔钧传》),他敦亲睦族,居浦城西村时,有芙蓉堤塘,南有馆舍,每遇朔望,子孙毕集会见族长,而小宗庶支与名字因得书谱,故闾里都称章氏为义门。

仔钧出生在乱世,当时黄巢义军遍及大江南北,所在豪强,或投降擅命,或聚党自率,诸藩争强,罗网人才。仔钧远近闻名,诸藩遣人请他为官,但他都以“性情放旷,不可拘以轩冕”而拒绝,实际上是耻于为伍。

唐天祐(905~907)中,王审知以威武军节度使守福州,向唐王朝称臣,又能谦恭下士,善用人谋,大有众望,朝士知时,多投审知门下,王审知亦无不加礼。章仔钧闻风募义,愿见其人,加上当时浦城遭灾岁饥,朝不保夕;又常常遭邻境攻击,一方生命处于汤沸燎扬之间,他认为必须挺身而出庇护乡井,抵捍强邻。于是,章仔钧撰写战、攻、守三策,斋戒后,夜登仙阳章家岭,焚香祈天,以卜此行吉凶。不逾夕,祷祝之所忽陷裂泉涌, 自成一池,今此池名为章公泉。仔钧见状非常高兴,回家后与夫人练氏说:“天启我矣,此行必可遂志。”次日即前往福州谒王审知,并送上三策。审知阅后非常高兴,握着仔钧的手说:“何相见之晚也。”遂待为上宾。审知奏请唐朝廷,朝廷授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选付骑兵步卒5千人,令驻浦城,夫人练氏也被封为渤海郡君。审知遗使到仔钧住处迎接,告诉朝廷的任命,并于军府武库中分拨精锐器甲给仔钧,还置宴饯,礼数有加,并告诉章仔钧说:“此垒可以独当江南右臂,坐控二浙之冲。”仔钧急忙离席说:“某蒙朝廷擢用,控扼不逾乡里,当竭驽纯以卫闾阎。上则期以无负国恩,内则愿秉大王成算。”审知说:“公寿无期,一方大幸。”仔钧率军回浦城时,审知目送之,对左右说:“章公厚貌宽仁,必得其寿,必有显达之裔,近世无与比者。”

太傅公领兵由福州返回浦城,乡人、故旧抬着琼壶美酒,竞相夹道迎候。太傅公驻马停车,徒步迎上前去,向众乡亲们说道:“老夫远离乡土,全靠乡亲保我祖坟,护我家室。今日有幸不辱乡亲所托,今后惟有尽力以报答谢之情。”公出此言,发自肺腑,乡亲为之感动,许多人落下激动的眼泪,大有依依不舍之情。

太傅公治军有方,凡事都有法可依,而且非常体恤士兵,了解士兵的甘苦。他善于观察下属,启用有才干的人。军中有边镐和王建封二人,太傅公对夫人说:“我看他二人,日后必当富贵,若让他们训练士兵,则军队的力量必定超乎寻常。”于是将二人收为心腹,任命为教头操练军士。

在浦城的西面有一座西嵩山,此山拔地而起,平地屹然凌空,在山顶可以了望四方动静。太傅公积粮屯兵于山上,号令将士在山上、山中、山下巡逻,四面众兵遥相呼应,锦旗集帐乘风缭绕,金鼓号角之声震动数十里外,使人望而生畏,一日,江南卢氏领兵而至,说是路过,需借道通行,太傅公命让道准其通行。不料卢氏兵将到达山下,突然急鸣战鼓,发起攻击。太傅公一面急忙下令,命全军将士坚守山垒,不得应战;一面派边镐、王建封二人速去建安请兵接应。当时天降大雨,连日不断。七日后,太傅公见卢氏官兵久攻不下,远道而来,疲惫不堪,锐气大减,便下令将士们乘机突发反攻,山内上、中、下三军遥相呼应,突然下山,势如江涛汹涌奔流入海,又如堤岸崩溃惊涛骇浪激流直下,卢兵溃败,逃遁而去。

边、王二将因大雨淹道,无法行路而逗留在将军山后,贻误了军机,按军法应当处斩。即将执行时,太傅公忽闻夫人有请,因而将二人暂押于门屏后。夫人问:“将如何处置二人?” 太傅公回答:“军法严明,很难宽恕。”夫人说:“公视二人为心腹,在委任重任之前所说的话,今仍在我耳边回响。如果放其二人,发挥其二人的才能,日后也可积功德于民,这岂不是最大的善事?” 太傅公说:“夫人说得在理,我也知此次并非全是二人之过,实乃天意也。但军法严明,我不能明放。不如夫人代我放之。”于是夫人见到二人,劝二人速速逃去,并从手腕上脱下手饰资助二人作路费。二将感动至极,泪流满面,跪拜在于门下,说道:“此救命之恩,如若不报,天地不容。”拜毕,从后门出,投奔江南李氏。人已逃走,太傅公不再多加追究。从此,太傅公宽仁厚义远近闻名,各路将士纷纷归附。

太傅公驻守浦城三十年间,人民生活安宁。他常以平民身份与乡亲故旧宴聚,从不居官自傲,虽年事已高,却老当益壮,平时体壮康宁从无疾病。一日,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四岁,全城老小无不哀恸。

不久以后,王延钧自称帝号,其弟王延政、王延曦也分别领兵反叛。王延政以富沙王在建州称帝,自立国号为“殷”。当时,太傅公已经仙逝,练夫人有一子曾于建安节度使幕俯任职,练氏夫人也随子迁居建州。

江南李氏调兵遣将讨伐叛逆王延钧,派边镐、王建封二将出征,收复建州。大军围困建州城,猛攻数日后城破,军队决定屠城三日。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此时建州危在旦夕,恐怕伤害了恩人,于是将兵马驻扎在远离建州的建阳城。王建封对诸将领说道:“我军奉命荡平建安,屠杀其城。我已派先导者前去刺探,待查明实情后再作定夺。各军在此待命,听候主将号令。”

王建封率领本部人马,夜以继日,日夜蒹程赶至建安城下,即刻下令:“不得擅自杀戮!”有不知情者请示王建封:“司空奉命讨罪,仗旨屠城。今兵临城下,可一举而成,却为何不得行动?”建封挥泪答道:“我一生涉履山川,征战沙场。至今日能官居司空,统帅将领,固然依靠众将领的鼎力相助。然而,能全我以至今日的,乃浦城的章太傅、练夫人啊。练夫人舍罪活我、捐己济我。今夫人全家子孙均在城中,现尚不知其存亡。故令诸军稍缓屠城,恐误有杀伤。多年来,诸将领一直相助于我,恳请再助我一次,不要陷我于负恩之人。”于是派军吏潜入城中查访情况。

不久,军吏来报:“章太傅夫人年虽高,却尚康健。现住民居坊内。”王建封听说后,非常高兴,决定与谋士一起徙步前往,并命跟从兵士一律解甲,勿持兵器,夫人居坊左右不得搜索巡逻,以免惊动夫人。王建封备足金银玉帛,插上白旗,身着便服,手持笏板,拱手立于民居坊外:“愿拜见夫人于庭下。”夫人避之不见,命家丁传话于王建封:“司空奉国命行兵讨伐,建安全城老小都引颈待罪。老身已是万死之际,命在顷刻。不料司空降临府邸,老身焉敢当拜受礼?”王建封恭恭敬敬的立于庭前,拍胸痛哭说:“建封我恨不能生见太傅面,今欲拜见夫人,也觉来迟了。”夫人不得已只得下阶受礼。王建封挥泪再拜伏于地,因涕泣哽咽,话也说不出来了,左右见了,无不感动。民居坊内外市民,不知王建封为何如此痛哭,但想到明日将被屠杀,也不觉跟着痛哭起来,哀哭声数里外都可听到。王建封禀告夫人说:“只要是夫人的亲属,不管内外,不限人数,望乞录名单,明日屠城当以保全。”夫人将金银玉帛和白旗退还给建封,并说:“妾已老了,愿在众人之前先死。”

王建封大惊:“夫人何出此言?”

夫人说:“今日之恩,是对老身一人之厚恩也。然老身一身先死,则又重于义啊。还望司空准妾诉说。”

“敢不敬听慈命。”王建封回答道。

夫人说:“妾耳闻目睹,谋反叛乱者,只军贼三十六人而已,今一城居民不下数十万人,且都是平民。若妾不先于众人而死,则何以谢乡人老幼?所以妾愿舍私恩以全大义,你也不必多为老身挂念。”

王建封再次泣拜道:“夫人不以一人之活命而欲先死以谢众人,我又怎么能屠杀平民而忘大义?若屠城则必先杀夫人,以前夫人救命之恩尚未报答,况且前日之誓犹在,若今日违之,则天地之所不容。今按夫人之命,停止屠城,只杀叛乱军贼数十人而已。”并立即下令告知全城老幼。将令一下,全城欢声震动,市民奔走相告欢呼庆慰:“一城之人再生矣!”

第二日,王建封将夫人迎接至民居坊中最大的府第中,每日朝夕进膳,必躬问安否,一如子女孝事父母。又选吉日率领兵部前往太傅墓下,素衣哀泣拜奠祠堂。又命晓通地理者因山凿水,植树造林。建安浦城之人,无论贵贱老幼都感德之深,牢记心间,竞相传述,世为美谈。  

章仔钧是儒将,不忍杀戮。他常戒其子孙说:“吾不幸生当乱世,是以为说:“诸子当以‘仁’字为名,示其有志于仁也,”所以章氏在宋,皆习儒风。太傅公为后世子孙留下的《太傅仔钧公家训》传承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历代家训中少有之精品。家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可谓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融情于理,藏爱于义。他的四“患”训诫更具哲理:“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流不患寡而患从邪。”要求子孙“尽本求实”作为立身之本,切记“潜消未形”犹如防患未然。家训对家庭成员中的相处也有精辟的论述:“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作生愤之事,休专公共之利”。阐明了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儒家思想。

仔钧公与乡人亲密无间,声誉藉藉,播在人口。镇守浦城西岩山时与没出仕之前一样,时与乡人故旧宴会。去世时,乡人老幼无不哀恸,如失去父母一样。有外出一二年后回归,还到其祠泣拜。

“仁”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即提出“仁”的理念。孟子也说“仁者爱人”。章仔钧以圣人为师,以仁待民,以仁治军,以仁教子,他将“仁”作为一生虔敬的操守。拜谒王审知,是从“仁”心所发,留下的《家训》以仁为本,在世时的仁义之举在其死后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壮举,拯救了万户黎民免受血光之灾。

古人常说“仁者无敌”,“不战而屈敌之兵”,章太傅仔钧公和练夫人的仁义之举和全城之功也许是最好的诠释吧!

本文留言

作者容欣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