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的话”。 周梦莹 制图
【看中国2013年08月13日讯】今天想吃什么、明天该穿什么、怎么和同事相处、哪些朋友不应该交……你的生活,是否被父母这样事无巨细地“保护”着?
因为什么事都要靠妈妈做决定,27岁的刘力(化名)不会与人相处,导致两年里辞掉26份工作。无时无刻的照顾和管束,父母的过度“关爱”是保护还是障碍?
网友讲述:两年辞职26次 任何事“妈妈说了算”
上周三,家住重庆九龙坡区锦龙路的刘力(化名)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而这已是她从去年至今的第26次辞职。
“财务只是把她奖金算错了,她就觉得是"你得罪了我,我不干了"。”在谈及女儿辞职理由时,刘力的妈妈毛女士显得有些焦急,“她要是提前打电话给我说一声,我完全可以给她出主意,总不会闹得要辞职噻。”
据悉,今年27岁的刘力自大学毕业后,陆续换过好几十个工作,其中不乏国企以及大型跨国企业,不管她到哪里,毛女士总会事先帮她查询好去单位的最佳路线、单位附近的最佳饭馆,甚至连怎么和新同事相处毛女士也要“手把手”地教。
“妈妈随时要打电话问我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和人际上的问题也要我报告,然后给我说解决的方法。”刘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完全把我当7、8岁的小孩,什么事情都要帮我解决,最开始还好,到后来越来越想抵触,但发现一旦没有妈妈出主意,自己完全没法处理工作和人际交往,只有再换个环境。”
【记者采访】
母亲:孩子就是宝 地都不让扫
眼见女儿刘力两年辞职26次,毛女士不免有些心急,便带着刘力到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寻求帮助,但医生的诊断却让毛女士有些无所适从,原来孩子不断辞职的根本原因居然在自己身上。
据毛女士介绍,因为是独生子女,刘力从小就被当作家里的一块宝,什么都不让她做,“家里有我们,她用不着扫地洗衣服这些,万一摔了碰了怎么办?”
“我吃过的盐比她吃过的米多,我给她拿主意,可以让她少走不少弯路。”毛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本身性格内向,为了不让她吃亏,毛女士几乎每两三个小时都要打一次电话询问,而内容多以“在哪里”“做什么”“遇到什么人”“我帮你做”为主。
但如今,毛女士不仅要为女儿的工作担心,还要操心女儿的终身大事:“她现在完全不会做家务,周围的朋友我觉得没有靠谱的,现在都没耍朋友,怎么嫁得出去哦?”
女儿:妈妈大包大揽 但一旦离开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
“小时候觉得妈妈这么大包大揽会比较霸道,比如有一科成绩不好,她就非要让我立即去补习班。”刘力说,毛女士什么都为她安排好了,她只需“对号入座”即可。
刘力说,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坐那一路车、吃哪家的面、买哪一家的文具都是妈妈事先打探好的,工作后在和同事聊天时,时常也会将对话转给妈妈“过目”,以便毛女士出谋划策。
“其实中途也想自己做主,但每次都失败。”刘力说,在一家IT企业上班时部门聚餐,她决定不告诉毛女士,可在那次聚会上,她却发现没法融入大家讨论的话题,而自己连祝酒词都不会说,“如果妈妈在,也许就能告诉我该怎么说了。”
子女:过度“保护”成束缚 父母不能以“爱”之名干涉生活
“说实话,父母的疼爱已经让我喘不过气了。”家住渝中区雍江苑7栋的王思蕾已经25岁了,每次出去和同学朋友聚会,都必须在晚上九点前回家。“不然我妈妈就会连环夺命CALL,直到我回家。”王思蕾常常觉得自己没有自由,有时和朋友出去玩,父母会像盘查特务一般,让她很尴尬。
现在,王思蕾身边的朋友同事都知道这个情况,甚至经常有了聚会都因“家教严”而不再通知她,让她觉得很没面子。“子女不是父母的宠物,应该有独立的空间。父母在关心孩子时,不能总以爱的名义干涉孩子的个人生活,逾越了管束的正常范围。”
唐乐在渝北区某外语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她经常会发现为孩子送食物、送衣服、送玩具的家长。“甚至有家长私下告诉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某某孩子玩。”
唐乐说,父母过度的“保护”有时会给子女带去很大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失去该有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父母:活该操心 孩子永远需要父母引导
每餐详细询问儿子的喜好,随时担心其冷暖,儿子一没在身边心里就七上八下,总忍不住打电话询问是否安好,儿子的公事私事都要“插一脚”……家住江北区金砂水岸9栋的李梅自从儿子降生,已这样操心地过了24年。
“父母管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很正常。”李梅说,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年龄长大了,但容易受人影响,她担心儿子不慎走了弯路。“时刻关注孩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正确引导。”
家住大渡口区顺祥一条街的刘极容今年已经58岁了,曾为女儿操持着大小事务的她,如今又在带4岁的外孙女。“现在的年轻人物质充裕,没有经历过苦难,缺乏关爱之心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所以父母的管束很重要。”
刘极容说,尽管现在女儿非常依赖自己,但她认为这样是安全的。“至少她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大小事也有我拿主意,可以防止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心理专家:成年不“断奶” 易致人格缺陷
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况利教授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心理门诊就诊的“未断奶”年轻人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会表现出极为敏感和焦虑的症状。
“像刘力这种,就是她的妈妈管得太细了。”况利表示,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生怕孩子累和操心,于是什么事情都想替子女办好,这就很容易形成过度保护,使得子女在成年后都不会“断奶”,导致心理发育迟缓,人格发育不健全。
况且从子女的心理分析,处在父母过度保护下的孩子,往往具有矛盾心理,最终会导致焦虑、敏感等症状,没法独立做出决定,更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子女最开始会反感父母的这种保护,可如果父母依旧坚持,子女就会割舍不掉对这种过度保护的依赖。”
教育专家:父母不能替代孩子经营人生 学会放手
重庆女性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家庭教育专家李安娜表示,父母应该把握好管束孩子的度,不能替代孩子经营人生。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树立自己的人生追求,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一种天性,他们往往怕孩子吃亏、受人欺负,因此把孩子包裹起来,并不断满足孩子的需求。”李安娜说,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大环境,认为别人也应该像父母一样无条件顺从自己。一旦遇到困难,就会缩进父母怀抱,无法面对人生的风雨。
李安娜建议,父母在管束孩子时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让正常的关爱“变了味”。“大事大非的原则性问题父母可以提建议给他们参考,做一个从旁协助的角色,切勿帮助他们做决定。”李安娜说,至于孩子的生活习惯、休闲方式、交际应酬等,父母不应该过多干涉。“要给孩子一定独立空间,学会放手。”
此外,她表示,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不要把精力过度放在孩子身上。“正确的教育其实是榜样的力量”,李安娜坦言,“父母应该更关注自己的中老年生活,展示积极自强的一面给儿女,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网友热议:
@成王败寇322:我也差不多。自己都有儿子了,自己还没断奶。
@光想说:父母离不开孩子,是父母需要断奶。
@如雨滴水:现在你舍不得放手,将来他一生都不会松手。
两江调查:
今天想吃什么、明天该穿什么、怎么和同事相处、哪些朋友不应该交……父母关心孩子天经地义,可事无巨细的照顾和管束,父母的过度“关爱”是保护还是障碍?
子女一旦长大了就是成年人,应该有独立的空间,父母不应该再管束孩子,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
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一种天性,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避免孩子犯错误,这样的管束很重要。
父母应该把握好管束孩子的度,原则性问题可以提建议,但孩子的日常生活、公事私事父母不应该过多干涉。
话题延伸:
父母“保护”过度会引发哪些症状?
“啃老族”
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被父母过度保护,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性没有得到培养。等到了该承担责任的年龄,他们又拒绝独立,长期依附、寄生在父母身上,依赖父母解决一切,形成了现在的“啃老族”。
“婚恋难”
除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儿女的婚恋大事往往也是父母的“聚焦点”。父母的过度保护会让他们对儿女的婚恋状况也产生强烈控制欲,因此在儿女择偶上提出较多要求。而父母和孩子在对婚姻、爱情的理解上肯定有所不同,往往会将自己的观念、想法强加给儿女,导致孩子出现“婚恋难”的状况。
“易自卑”
该穿什么吃什么、该交什么朋友、该说什么话……在父母长时间的过度保护下,孩子容易变得柔弱、害羞,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长期缺乏决策力和判断力,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够,产生“无能”的自我评价,滋生自卑心理。
“胆小鬼”
胆小不是天生的,婴儿是不知道害怕的。但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孩子渐渐知道了危险,而孩子对待危险的态度,却是周围环境作用的结果。过度保护是当前家长育儿的主要误区之一,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们处处格外小心,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只要有一点冒险行为,家长就会很紧张,不断地提醒孩子要小心。在这样的过度保护之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