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请向看不见的地下延伸(图)


2012年7月21日北京一场大雨造成至少80人死亡

【看中国2013年08月15日讯】就在中国南方暑热天气连创历史纪录之际,8月11日下午北京一场暴雨 迅速导致城区积水成河,多处被淹。据报首都机场一名工作人员不幸遭雷击身亡,所幸同样令人心悸的暴雨,同样白昼瞬间有如暗夜的剧烈天气并没有让2012年7月21日造成近80人死亡(官方数字)的悲剧在中国首都重演。

不过 ,以北京“721”大水为标志 ,近一年多来中国各地城市内涝频发 ,一有大雨,特别是短时间内密集的强降雨,城市经常淹水,动辄数人、十数人甚至数十人死亡。

今年7月19日,一场强降雨让云南昆明顿时成为一片泽国;7月16日,辽宁阜新暴雨成灾,市区发生严重内涝; 5月14日暴雨造成湖南省会长沙以及湘潭、株洲等城市内涝……

暴雨造成城市严重水患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普通城市、省会、首都都未能幸免。

洋货与古迹

近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见成果之一就是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然而在高楼拔地而起,立交桥飞跃环绕的同时,城市裸地特别是绿地不断萎缩,大面积的水泥和柏油路面导致降水无法渗透地下而绝大多数直接变成地面径流。排水,成了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个难题。

而使难题更加严峻的是,重政绩,重表面的官场文化令中国的城市首长们把投资更多地放在了看得见的高楼大厦、机场公路,而没有相应地投入到理应于地面发展规模配套的、看不见的地下排水排污工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每次去中国都可以 在任何地方看到繁忙的工地,无论是盖楼、修路还是架桥,但记忆中不曾记得一次看到工人在大规模埋设地下排水管线。

2005年7月14日,一场三小时的暴雨令中国东北大城市长春,也就是当年满洲国首都新京,陷入瘫痪,消防人员一度出动冲锋舟在市区道路上救人。这场暴雨,可谓记忆中城市发展规模超出排水系统承载能力的最早实例。媒体报道评论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暴雨多猛,损失多大,而是这个城市不堪重负的排水系统竟还是上个世纪满洲国留下的准日货。

无独有偶,去年北京暴雨成灾后,中国《财新》网的一篇报道说,中国最不怕暴雨的城市是青岛,青岛的地下排水管网设计百年前就比北京先进很多,而这一系统是当年租借青岛的德国人设计建造的。

不过,功绩也不都是帝国主义殖民分子留下的。前年的七月,粤赣等地暴雨成灾,广州、南昌等多个大城市大面积淹水,而江西第二大城市赣州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几乎照常。不止一家中国媒体惊讶地发现,赣州无内涝竟然得益于宋朝留下的泄洪排涝系统 。看来赵宋王朝对发展是否硬道理的理解与今人略有不同,大把银子埋在了地下,造福了千年后的今人。

现代都会

诚然,城市的发展、配套系统的规模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各国都市的发展史上也有或长或短的认识过程。如果说长春、青岛的日、德系统让今天的中国城市规划官员颜面尽失的话,赣州的大宋神器则足以让“老牌帝国主义”英国首都的人们羞得不知躲到哪里是好。

今天来伦敦旅游的人,当他们漫步在泰晤士河北岸萨默塞特大厦外的河岸堤道上时,未必知道他们脚下就是伦敦下水道的主管线,也未必注意到岸边这一伟大工程的设计者约瑟夫·巴扎盖特爵士(Joseph Bazalgette)的纪念雕像。

经历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大霍乱和1858年“大恶臭”的英国人终于受不了污水横流、粪便满街的伦敦,利用城市北高南低,泰晤士河穿过市区的地形建造了城市排水排污系统,至今仍在造福着这个城市,虽然有时也略显力不从心。

伦敦排水系统的建立堪称世界城市规划经典,中国规划官员们不知道的可能性不大。这么多年的出国考察、“调研交流”也足以让中国很多城市主管们对西方大都市的规划,包括地上地下雨水污水的管理经验了然在胸。然而,决策者们的眼光却无法离开光鲜的大厦和马路而转向黑暗的地下水沟。个中原因似乎也正可以在北京暴雨第二天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找到。

这篇质疑中国各地竞相建设摩天大楼的报道说,“第一高楼”竞赛折射的是政绩的攀比。文章指出,“现代化内涵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不是楼宇高度的提高”,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内涝也在提醒城市的管理者,文明与发展不仅在于高度,也在于深度;不仅在于地上,更在于地下。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