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从善如流(图)
身为统率大军的元帅,栾书居然能采纳少数部下的正确意见,实属难得。(图片来源:神鵰侠侣视频截图)
春秋时期,楚国凭借大国的优势,不断兼并周围小国。郑国是夹在楚、晋两大国之间的小国,郑悼公在位期间与晋国签了盟约,受到晋国保护。
结盟后的第二年(晋景公十五年),楚国派兵攻打郑国,晋国即派出元帅栾书,领军大军,前往郑国搭救。不料,楚军不敢与晋军对抗,即撤兵撤战。晋将赵同、赵括等人主张应该要乘着兵力优势,进军南下,攻占楚国的蔡地,众人纷纷催请元帅栾书尽快下军令。
栾书最初表示同意,但是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纷纷劝说,以示反对。他们三人一致认为,此行是反对楚国入侵郑国,而前来援救郑国,是属于正义之方,怎可在楚国撤退之后,乘机攻楚、抢夺蔡地,此举乃属不义。何况,若失败了,未免失脸于人,胜利了,也不光彩。
栾书听了知庄子等三人的分析,觉得甚有道理,立即主张停止攻打蔡地,率兵回朝。由于当时主张抢夺蔡地的将士占大多数,主张撤兵的仅三人,因此后来有人询问栾书为何选择听从少数人的意见,而非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主。
面对旁人的询问,栾书回复:“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与中军将韩献子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我选择听从正确的意见,有何不对?”
身为统率大军的元帅,栾书居然能采纳少数部下的正确意见,实属难得。因此,有人赞扬他:“从善如流,宜哉!”意思就是,统帅栾书能在少数与多数的两派之间,选取正确的意见听从,此举就如同流水那般顺畅、自然。
(事据《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