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谁首创的?海陀山的神话传说(图)
延庆海坨山风光。(网络图片)
在今河北怀来、赤城及北京延庆交界之处,坐落着一座绵延数里的巍峨大山,沿着山脉居住着数十个村庄,流传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这就是今日闻名遐迩的海陀山。
提到汉字,人们知道是仓颉所造,说起书法家,大多要提到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叫王次仲的人。其实,把汉字由难写难认的篆书,变成好写好认的隶书,论年头要数王次仲最早。在怀来、宣化、赤城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他的不少故事。
王次仲是上谷沮阳人(今怀来县),他父亲是燕国一位掌管书简的小官,经常通宵达旦给第二天上朝奏事的大夫们准备文案。次仲从小就聪明过人,经常跟在父亲身边,五六岁就识了不少字。
一天深夜,次仲正睡的香甜,硬是被一阵一阵的咳嗽声震醒了,他爬起来一看,爹爹面色难看,眼窝深陷,正弯着腰,张着嘴大口大口的喘气。桌子上放着刻刀和竹简,懂事的小次仲急忙跑过去给爹爹捶背,他望着积劳成疾的父亲,边捶背边说:“爹爹,这字写在简上太费劲了,您就不能想个省事的办法?”父亲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仲儿,这字自从仓颉造出来,传了几代都没太大的变化,你叫为父如何变法,难啊!”“事在人为,爹爹你把它简化一下不就省事了吗?”父亲惊讶的望着6岁的儿子,没想到他小小年纪能说出这种话来,十分高兴的抚摸着仲儿的小脑袋说:“儿啊,眼前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爹爹这茬人是办不到了,我儿还是个孩子,难得有此大志,将来肯定会有大的作为。”从此,父亲在原来只教认字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的教他书写,并给他讲解字和笔画的来龙去脉,日积月累,在父亲的熏陶和教导下,次仲到了十几岁就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大文人了。
王次仲天天思谋着创造一种新字体,他观天看地、求教名师。可费了几年的工夫也没有找见能够入手的诀窍,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一年春天,他去河边捞鱼,恰逢下了一阵小雨,雨过后,天清地净,他望着几只衔泥的春燕,剪子似的尾巴一掠一划,十分有趣,次仲看的非常出神,心想:这燕子飞的姿势倒是挺好看的,我不妨画一画它。于是找了根秸秆在地上画起来,画着画着,地上的小石子把他手中的棍绊了一下,他又使劲太大,结果把秸秆折断了,将一只燕尾的轮廓勾坏了一半儿。次仲感到很可惜,低下头又去重描,突然发现这一失手画出的横道,和那半只燕尾连接起来正好组成一道奇特的笔画。他格外高兴,从这儿起便创出了波笔,即隶体的横笔。
又一次,他娘采来了桑叶,让他去给蚕房的蚕娘娘添点食,次仲提了一筐桑叶,倒在笸箩里,耳边听得一阵“沙沙”的响声,次仲一看,一条条胖乎乎、肉墩墩的蚕娘娘蠕蠕爬动,非常有意思,突然悟到:如果写出的字像蚕娘娘这样肉头、肥实该多有劲。于是他就从这儿想出了蚕头燕尾的写法。之后,经过长期的潜心琢磨,终于创出一种气势磅礴、简洁易写、洒脱俊逸的新字体。
当时,人见人夸,无不称道,连王次仲自己也飘飘然起来,他娘看出儿子有点骄气,就故意愤愤的说:“次仲,功到十二分方纯青,你写的那叫啥呀,没什么功夫,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啦。”次仲听了十分惭愧,之后为了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进一步把隶书创造好,就把这种书体起名为“八分体”。王次仲创新书的名声一传开,前来求学的人接踵而来,蹋破了门槛。王次仲有个怪脾气,凡是平民百姓,来者不拒,要是秦廷当官的,那必拒之门外,一概不见。这时,秦始皇正为每天翻看好几车的公文发愁,听说上谷郡有个会写简字、创了新体的能人,十分高兴,便派人去召他入朝为官。王次仲听说了,马上托病回避,结果使秦始皇三征不至。
秦始皇闻报后,勃然大怒在金殿上传下圣旨说:“这个酸儒,实在可恶,敬酒不吃,吃罚酒。给我用槛车把他囚来!”士兵们不敢怠慢,忙去上谷郡把王次仲抓了,押往咸阳城。
士兵们押着槛车,昼行夜宿,走到海陀山下,刚坐下来休息,忽见王次仲化作一只大鹏鸟,从槛车空当里钻出,腾空飞去。士兵们见了,慌忙举箭急射,大鹏鸟用翅膀一扫,羽箭一起落下。士兵们正惊异间,只见大鹏鸟长啸一声,抖抖翅膀,掉下两根翎毛,翻飞远去,翎毛落下后,变成两座直插云天的山峰。
后来,人们便把这两座高耸入云、双阜共秀的山峰起名为大翮山、小翮山,还在大翮山头上盖了座庙,这就是今天海陀山顶的次仲庙。1600多年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海陀东侧有二峰,高峦截云,层凌断雾,双阜共秀。郡人王次仲改仓颉旧书为隶书,始皇奇而召之。三征不至,始皇怒,命槛车送之,次仲化作大鹏翻飞而上,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有大翮、小翮之称。
(根据“赤城民间传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