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网络图片)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15年10月06日讯】(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记者萧华综合报导)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这是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一时群情振奋,被刷爆了朋友圈,也触发了中国媒体及公众对于中国院士制度的检讨。网友还顺便嘲讽官方,指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又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无疑是对学术官僚一次响亮亮的“打脸”。
屠呦呦虽然因为领导研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屡获国内外奖项,但她先后多次被提名参选中医科学院院士却一直落选。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由于性格原因均未当选。
大陆网民在社交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批评中国目前的院士制度。其中一位网友表示,“屠老太太获诺奖,等于扇了中国院士制度一个大嘴巴!”
屠呦呦获奖 响亮打脸中国院士制
中国人向来对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诺贝尔奖情有独钟,被戏称为中国人有诺奖情结。为此,在几年前,中国曾推出选拔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的计划,被称为诺奖百人计划,被各界院士所包揽,想来作为“三无人员”的屠呦呦与此无缘。
当时,诺奖“百人计划”一出炉便遭到网民“吐槽”。有人认为此计划是一场科研领域的“大跃进”;也有人认为这种“敢死队”模式不过又是一次瓜分科研经费的盛宴。不可否认,将“获奖”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本身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福卡智库10月5日发文称:诺贝尔奖本是对科研人员学术创新的认可与鼓励。对科学家来说,真正支撑其奋斗不懈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诺奖不过是研究成果的“副产品”。如今将手段当作目的,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文章认为:一方面,中国科研的管控制度与诺奖学术自由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与国外教授治校不同,中国高校的行政色彩颇浓。不但外部有庞大的教育行政机构指手画脚,从校长任命、学位授予到各种科研经费的分配无不掌控在行政权力手中,即便是高校内部也被“校、院、系”纵向管理体制割裂。研究难以独立,学术难以自由,科研、教学、学术甚至院士评选都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属品,又怎会有创新?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急功近利扼杀国人的创新能力。“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让莘莘学子不得不从小学就开始“备战”,而就业只认学历(及证书)不认能力的现实更让“填鸭式”教育变本加厉。不但功课堆积如山,著名的“北大清华工厂”衡水中学,仅高中三年做过的试卷厚度就超2米,而号称“赢在起跑线上”的各式补习班(如奥数班)早已透支学生心理底线。截至2010年6月1日,中小学生患忧郁症比例高达5%-6%。
中小学生在机械的教育机制中丧失了天性与活力,而变成记忆的机器,自然与创造力“绝缘”。教育机械化、行政化,学术官僚化让中国教育偏离教育的本质,诺奖“战绩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
“院士制度是利益制度”
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教授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也批评说,中国的“院士制度目前还不是一个荣誉制度,更是一个利益制度”。
鲁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目前中国院士制度的问题说,“目前虽然院士是选举出来的,但投票者选院士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科学成就了。关系、运作和好处成为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选上去的时候,意味着有些人被选下来。选下来也是跟这个制度有关系的。”
鲁教授最后建议说,“院士应该回归到一个荣誉,表彰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荣誉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有很多额外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理应通过学术竞争才能得到的利益,这个应该回归学术竞争,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有网友留言说,“尊敬留给屠教授,而膝盖献给两院院士的评选制度,就这个体制,谁不出国?”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