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6年10月05日讯】
中国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的经济增长持续在各省份排名中垫底,如何振兴并拯救东北经济,成为社会关注重点之一。8月下旬中国国家发改委公布新一轮振兴东北实施方案,透露将在东北地区实施127个重大项目和投资1.6万亿元等重要信息,外界高度关注并颇有忧虑。
据《财经》杂志10月4日报导,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位专家表示,发改委等方面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针对东北的大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就已经落地,今年一季度,对东北的投资就超过6000亿元。与过去投资主要流向钢铁、煤炭、水泥等过剩产能行业不同,新一轮投资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性设施、民生设施等“有效投资”。
业界普遍认为,现在东北正面临着“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的生态怪圈,仅靠国家层面的大项目、大投资,靠财政和金融体系给国企输血,并不能拯救东北。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认为,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导致营商环境日趋恶化,国企民营都缺乏活力。上一轮国家振兴东北也只是给钱给项目,并没有改变整体营商环境。因此,东北再振兴必须反思以往思路的成败经验,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
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是在2014年,到去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GDP增速分别为5.7%、6.5%、3%,是全中国倒数第二、第四与第一。今年上半年,黑吉辽三省的GDP增速分别为5.7%、6.7%和-1%,对比其他省份,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依然不容乐观。
令人担忧的是,经济下滑的负面效应已经逐步传导至社会领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关东北经济即将全面崩溃,部分央企、国企陷于严重亏损困境、拖欠职工工资的报道已频繁见诸报端。在今年中共政府“两会”期间,龙煤集团下属的双鸭山煤矿发生的讨薪事件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东北的央企大都集中在过剩行业,像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炼化等传统支柱产业,有近一半的生产线都是停止工作的,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央企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到去年东北的央企已经整体上处于亏损的状态,而其中不少央企都可以归入“僵尸企业”之列,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上半年曾在东北三省做过调查,发现“僵尸企业”的问题在东北尤为突出,仅在辽宁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国企”就高达830余家,而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是央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