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的境界(图)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因为小人心胸狭窄、妒嫉成性,而君子宽容大度,礼让再三。君子一直是古人追求的境界,那么什么样的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呢?儒家关于“君子”和“小人”有很多论断,譬如“近君子,远小人”,或许可以不特指某个人,也可以理解为,追求君子的境界,远离小人的恶习。
“君,尊也。”
《说文》:“君,尊也。”君是会意字,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指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君子的本意为“君之子”。“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即君子。故君子在周朝之前,为贵族的统称。
春秋时期,君子变为士大夫的统称,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如,《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此处君子、小人,仍着眼于地位。
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即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已与财富、地位无关,而是指“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生境界了。
君子之道
《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同时还需要“智”和“勇”。《论语・阳货》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君子须臾不离道也。
《伦语・里仁》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伦语·为政》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君子守礼
《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依礼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不可说做不到的话。依礼,做事不得超过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地与人套近乎。涵养自己的德性,实践自己的诺言,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合忠信,言合仁义,这才是礼的实质。
君子的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
君子讲究礼节,礼节要顺应事之所宜,出使要顺应当地的风俗。君子小心谨慎,在什么场合就要有什么场合的神态。
《礼记・曲礼上》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就是说,君子要用恭敬、抑制、退让的精神来显示礼。
《礼记・曲礼上》又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博闻强记而能谦让,乐于作善事而不懈怠,这样的人就叫做君子。君子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说自己好,也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要对得起自己,这样,交情才能始终保持。
君子有九思
《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态度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恭敬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符合仁义。”
五仪之君子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分辨了“五仪”则治国之道就完备了。所谓“五仪”就是指五个等次的人的特征。这五个等次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信而内心没有怨恨,身有仁义的美德而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终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