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随笔:被人轻视,泰然处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一文中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时候,我们的真实才干,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赏识。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独自一人生闷气?或者与别人大发牢骚吗?不仅如此,人们生活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正如我们有时不了解父母、老师、亲友的行为一样,我们的一些做法,有时也会让人产生误解。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据理力争或恶言相对?均非良策。

对此,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告诫过自己的学生,遇到上述情况时,最要紧的是:保持自己的心态平衡,不要发火,不要气馁,更不能从此一蹶不振。孔子开导学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这才是一个有德性的君子呀!”

孔子力劝学生戒“愠”,因为“愠”容易让人冲动,失去理智,并进而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戒“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因而脾气秉性也会有差异。有的人属于兴奋型,这种人最容易犯“愠”;有的人属于抑制型,这种人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相对而言不那么容易犯“愠”。人的脾气秉性,必须要受后天教育的调控,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个道理,远在两千年前的孔子,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人不知而不愠”,其实就是孔子要求弟子应该拥有的一种德行,一种境界,需要经过不断地努力修为,才能达到。

自古以来,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境界的人有不少。《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戴逵与谢安,都是东晋时期的高官,谢安恃才傲物,一直都看不起戴逵这位同僚,戴逵也深知这一点。有一天,两个人见面之后,聊了起来。谢安只是和戴逵,聊一些鼓琴、写作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不屑与之交流,流露出非常轻蔑的神态。然而戴逵根本不计较这些,认真地与谢安谈论有关鼓琴与写作的问题,而且他的观点很有见地,其他方面,也让谢安感到自己比不上他。谢安深感戴逵的气量与学问,不简单,于是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谢安以自负开始,以自愧结束;戴逵在“人不知”的情况下,内心平静,始终“不愠”,没有冷嘲热讽、以牙还牙。最后是以真才实学,改变了对方的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高尚品行!

《尧邑山堂外纪》里,也有一个故事:从前,浙江有几个读书人,结伴乘船,游曹娥祠。他们在途中诗兴大发,打算舞文弄墨,各显身手,于是准备分韵作诗。他们都自命不凡,完全没把船上的其他人,放在眼里。此时有个衣着朴素的僧人,坐在船尾,穿着十分陈旧。几个读书人,以为他一定是凡夫俗子,不可能有什么才学,于是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正当他们聊得起劲之际,那僧人走了过来,也要求参与作诗。读书人一脸惊诧地说:“你也会作诗吗?”但又不好拒绝,便答应了僧人的要求,分给他一个“蕉”字韵,但都投以不屑的神情,等着看他出洋相。

而那僧人却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吟道:

平明欲罢促高标
撑出五云门外桥
离越王城一百里
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飘晴雪杨花落
绿弄晚风蒲叶摇
南北沉沉天作雨
卧听篷韵学芭蕉

这些读书人听罢,十分惊奇,经过几番追问,才知道此人原来是余姚县著名诗僧梦堂(人名)。于是,这几个读书人,态度为之大变,表现出前倨而后恭的态度。

梦堂与戴逵一样,由于不为人所了解,最初都被人瞧不起。但他们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气不恼,心平气和,最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让对方彻底折服,这是他们高过寻常人的地方。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拥有这样的境界,可以让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人世间的方方面面,并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当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时候,当别人误解、冷落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做到不迁怒,不嫉恨,也不争强好胜。一切随事情的自然发展,就像“水到渠成”那样。

俗话说得好:“有花自然香。”只要是鲜花,何愁不香?含苞时香气未能外溢,不为人知,此时大可不必着急,等到花开之时,自然会有蜂蝶到访。

本文留言

作者慧勉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