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之谜!惭愧祖师一生神迹多(图)
历代不少高僧显神通,让大伙儿不得不佩服佛法的玄妙殊胜。(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潘了拳(公元812-861年)是唐代著名高僧。其父潘德彰,母为丘氏,原籍福建省沙县。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他17岁出家,20岁来到梅县阴那山五指峰下,结茅修道,自号惭愧。圆寂后,人们以檀香木雕其法像,作为纪念,称惭愧祖师。后人将茅屋改为砖瓦建筑,名曰:圣寿寺,后又改名为灵光寺。
高僧的传奇故事
潘了拳一生留下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下面是其中的一二:
相传潘了拳出世时,左手抱拳不张,其父取名为“拳”。三日后,恰好有一僧人过其家门,其父抱潘拳示僧,小潘拳啼哭不停,十分可怜。僧人细细审视之后,连声念“阿弥陀佛”,取笔在潘拳手背上写一“了”字,拳即张开,遂又取名“了拳”。潘父欲谢僧人之恩,僧人不受。其时祥云盖顶,金光万道仿若神佛降世,并说:“此儿长大后必有长进,要好好照料。”临别时婴儿对他莞尔一笑,僧人道:“十七年后再见。”又说:“他会在阴那山五指峰开基、造化得道。”说罢而去。
据说,他在童年时期就曾显神通,有一次,他对几个牧牛的小伙伴说:“你们想到外地去游玩吗?”大家都说:“好”。了拳便以一竹叶在地上划了一个圆圈,让这些牛在原地不动。又说:“你们闭着眼睛,跟我一起走。”说罢,这些小伙伴真的到外地游玩去了,大家心里乐滋滋的。游玩几日回来时,了拳问小伙伴,“你们看看牛儿吃得饱吗?肥吗?”果然还是在划定的圆圈里面,照样吃得饱饱的,长得肥肥的,因此大家都感到很神奇。
潘了拳十七岁出家为僧,离开福建,来到广东省大埔县赤洁寺住了半年之后,又到三河坝手指村高礤寺拜师,并下决心再度出游访胜。一日,他西望梅县阴那山五指峰,有如拳伸五指,直插云端,观此处森林茂密,千峰环绕,碧水萦回,便决心到五指峰下结茅修行。阴那山当地有两种特有水生物“片生熟鱼”和“无笃螺”的来历也据说和潘了拳有关。
据说当年在庵里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赤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由于人为捕捉,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还有一次,适有十方善信来寺进香,拾得溪中石螺作为佐菜。他们把螺敲去尾部后,正要下锅之际,被潘了拳发现,步前正言说“信佛人要戒杀生”,善信遵听奉劝,便将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从此,无笃螺成阴那山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水生物。(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
潘了拳在阴那山修行二十多年,为当地人民祈福禳灾,功德无量。但他感到自己不能弘扬佛法,心中实为内疚,自号“惭愧”。四十九岁坐化之时,遗下一偈云“四十九年,无系无牵。今朝撤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他圆寂后,人们尊称其为“惭愧祖师”。
了拳塑像亦显灵异
潘了拳去世后,后人将茅屋改为砖瓦建筑,他的弟子欲刻师父的像。但当时还没有照相技术,其生前又未留下画像,虽然聘得高手匠人,亦无从下手。据说,一天中午,匠人在似睡非睡之中,见一老僧来到面前,对他说你欲刻祖师的像,看看我就可以了,匠人正欲多看老僧几眼,忽起一阵清风,老僧不见了,匠人惊醒过来,随即拿起刻刀,回忆梦中所见老僧相貌,一刀一刀的刻下下来,寺中老和尚见了,说果然活像祖师。此后,惭愧祖师便在圣寿寺登殿,受善男信女膜拜,承受人间香火。
了拳逝世后,也屡显灵异。有一年,有潮州人士慕名到阴那山拜谒祖师,私下将真身塑像带往潮汕祷雨,事后,迟迟不愿归还寺殿,两地与之讼争,等到州官下判,把塑像放在船上,对塑像说,如祖师欲留,则当顺流而下,否则当逆水而上。话语未完,其舟果然逆流而上,争端遂了。
灵光寺的不解之谜
潘了拳创建的灵光寺也有两件不解之谜:
第一:灵光寺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没有答案。
第二:建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了两棵柏树,树龄达一千一百年以上,现在这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那株枯死的已死了三百多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枯死而不腐不朽。这两棵树被人称为“生死柏”。
众所周知,广东省气候潮湿,何以三百年前的死树历经风摧雨打,日晒雨淋却不腐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