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学历职称 插队知青成为大英博物馆大师级人物(图)
大英博物馆(图片来源:Ham/Wikipedia)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18年5月25日讯】(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记者闻天清报导)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世界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中国古画。来自上海的邱锦仙曾是插队知青,中国古画修复大师的身份使她在大英博物馆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英国BBC新闻报导,邱锦仙身怀绝技,但她并不是来自古董修复世家,也没有在专业学校进修过,作为知青她还曾下乡到农村插队。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0年,邱锦仙倍受尊重。如今尽管已经退休,她依然每周到大英博物馆工作3天,除了修复古画外,还传授技艺带学生。
身为知青珍惜学艺机会
1968年,刚满17岁的邱锦仙到父母的家乡——上海南汇县农村插队,生活很艰苦,每天下地干农活。但与很多到黑龙江、云南插队的同学相比,邱锦仙表示她算是很幸运了,心中也总感觉自己还有回城的机会。
三年半后,上海博物馆到农村征召知青。由于所在的生产大队推荐,邱锦仙幸运地得到了这个回城的机会。1972年10月4日,邱锦仙等30名知青乘车来到了上海博物馆。当时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3岁,因此他们被寄予厚望。
经过3个月基本培训之后,邱锦仙与5名知青被分配到上海博物馆古画修复部门工作,她先后师从徐茂康和华启明,学习古画修复技术。
报道称,修复古画是一项非常细腻的技术活。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不同朝代古画作品的技法风格,这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熟练掌握。在了解作品年代、材质和破损程度等情况之后,再来决定古画的修复方法。尽可能使用相同年代、同样材质来修复,还要遵照古画卷原来的经纬进行填补、补色。
对于上海博物馆古画修复部门的工作,邱锦仙表示,当时他们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每天下班之后都会“继续练功夫,主要是练习手腕基本功,必须灵活稳定”。
初试身手折服大英博物馆
1987年,邱锦仙已经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了15年。在一名台湾古董商的邀请下,她有机会到英国伦敦去修复古画。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画,包括敦煌古画等,但却没有一名中国古画修复师。因此,这些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只能放置在仓库中,无法公开展出。
回忆起当年首次到大英博物馆修复古画的情境,邱锦仙说:“那是一幅从火堆里抢救出来,受损严重的傅抱石山水画。参观的人很多,有东方馆馆长和很多其他部门的人。我烧了一壶滚烫的水,用一把刷子蘸着开水就开始从正面清洗画作,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这种方法他们从来没见过,甚至不能想象,生怕我会把这幅画彻底毁掉。然而经过我的清洗和修补,这幅破损严重的傅抱石画作最终重获新生。”
现场的所有人都非常钦佩邱锦仙高超的古画修复技艺,时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馆馆长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下定决心聘请邱锦仙到伦敦工作,她不但说服了上海博物馆,还帮助邱锦仙办理了所有手续,甚至亲自致函拜讬英国驻华大使帮忙办理好签证,也为人在上海的邱锦仙买好了机票。
对于大英博物馆所做的一切,邱锦仙说,"我家人都在上海,我其实是愿意留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但是,看到大英博物馆为我做的一切,对我的重视,我很感动,人是要有良心的。我就想,那就去伦敦工作几年吧。"
拯救中国古画珍宝
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衰退,大英博物馆也面临着大幅裁员,当时博物馆有2000多个职位。政府工作人员经过审查之后,裁掉了大约一半的职位,却新增了一个中国古画修复师的职位。
30年过去了,邱锦仙依然在大英博物馆辛勤地修复中国古画。经过她的妙手回春,约有200多幅古画被修复,包括敦煌画卷100多件等。邱锦仙表示,有些大型古画作品修复费时费力,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
最令邱锦仙感到自豪的是被誉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晋代画师顾恺之作品《女史箴图》唐摹本,虽然只是摹本,其历史也超过了1400年了。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钟爱的就是这副古画。仅管收藏多年,但大英博物馆一直不知道如何修复和保养这副古画。
2014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公开展出经过精心修复的《女史箴图》唐摹本,这使邱锦仙备感欣慰,并表示该画应该保存数百年没有问题。
邱锦仙说,”不管是在上海博物馆还是在大英博物馆,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都是为拯救中国古画工作。每完成一件古画修复工作,我都感到欣慰。"仅管已经退休,面对大量需要修复的中国古画,邱锦仙表示,只要眼睛和手腕还可以,她就坚持工作下去。
在英国伦敦的一名中国古董修复学者表示,邱锦仙这样的一代古画修复师,他们最令人敬佩的就是那种弃而不舍、精益求精的传统匠人精神。不追求学历和职称,也不走捷径,只专心研究一门技艺,最终成为难以替代的、身怀绝技的专家人才。
大英博物馆也曾到中国再次试图聘请像邱锦仙这样的古画修复专家,因这种特殊技艺人才非常稀缺,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