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范后世 秦始皇引泾水入洛(图)
秦始皇兴水德,垂范后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水有养育生命、浸润天地之德。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不约而同赞美水德:孔子观水,大遍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老子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几于道;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水象征着遍生万物、甘居卑下,无为而治却又无所不胜的特性。
《史记・封禅书》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原来秦朝之盛,早有天象预示,及至始皇勤修德政,方将此祥瑞之兆化作历史的一段辉煌。
秦始皇修建郑国渠 百年间发挥灌溉效益
公元前246年,秦国的东邻、韩桓惠王为求自保,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始皇,修建一条引泾入洛的水渠,灌溉农田。这一年是秦王元年,秦始皇十三岁之时。这条运河,工程浩大,非一朝一夕之功,韩王正欲借此欺瞒秦国幼主,消耗秦国人力财力,使其无力东伐。当水渠修到一半,睿智的秦王发现了韩国的“疲秦”之策。郑国供认不讳,更以“渠成亦秦之利也”,请求继续施工。他用十年的时间为秦国修筑东西长三百余里的“郑国渠”,利用泥沙含量较大的泾水,灌溉关中土地四万余顷,每亩收粟一钟。从此,干旱贫瘠的关中土地皆化为膏腴沃野,秦国反而愈发富强。
郑国渠不仅助秦繁荣农业,在百余年间发挥灌溉效益,更开启了引泾灌溉的范例。秦之后,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在此完善水利设施,即使在今天,它们依然造福华夏儿女,是真正功在千秋的善德之举。
两千年前的秦国,面对异国阴谋,少年秦王已拥有帝君风范,能够克制私怨,甘愿舍一时财富,换万民福祉。他为国为民,同样推贤让德,将水渠以“郑国”之名传世,这又是怎样的广博胸襟。有舍的胆魄,方有得的容量。郑国渠或许为韩延数岁之命,却助秦开创不世之功。
涓涓流水,似智者仁风。当郑国渠之活水淌入关中干涸的土地时,秦之水德,无论从表象或是内蕴,都渐次蔓延开来。
水之性宜静宜动,静流时润物无声,滴水穿石;奔涌时喧豗浩瀚,涤荡尘秽。秦始皇为政,更有气势磅礴、所向披靡的一面,将水之威德展现得淋漓尽致。
秦始皇占尽天时地利 完成统一天下大业
公元前237年起,始皇亲政,重用尉缭、李斯等文臣,制定平天下之攻略;调遣王翦、王贲等武将,发起东征之义战。秦始皇曾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一个“苦”字,道尽他对百姓频遭战火的悲悯。秦始皇兵加四方,不为称霸诸侯,也不为雄踞一方,而是出于医治社会弊病的善念,解天下于倒悬。彼时,秦国国富兵强,秦人文武相济,五行运转的帝王之像逐渐向秦国昭示。故而秦始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倾十七年之力便圆满完成了统一六国之战。
秦始皇承上天之水德,负育生万物之使命,虽然终结了乱世,仍需继续勤勉政事,为后世子孙实现太平盛世的愿望。他吞二周而降六王,建立的国家是全新的,面临的阻力也是全新的,没有先贤的经验供效法借鉴。因此,他的勤政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天下大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载:秦始皇批阅奏章,“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时的文字皆书于竹简,秦始皇手中的奏章,都是用秤计算重量,每天要看够一定重量的文章才肯休息。
秦始皇创立大一统帝国 议帝号、车同轨、书同文
他统一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立大一统帝国。秦始皇议帝号,废谥法,置郡县,开疆拓土,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创举,犹如一股股洪流席卷中原大地,激荡着新的生机。为了表达对上天的崇敬,他还把“水德”渗入在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水在四时对应冬季,故改正朔,以十月为每年伊始;水在五色中对应黑色,故易服色,以黑为尊;水在八卦中对应第六位“坎卦”,故国家与数字有关的制度皆是六的倍数。
黄河之水天上来,既是顺应水德,秦始皇还将黄河更名为“德水”,向他治下的臣民宣告着秦朝之德,犹如这滚滚河水,奔流不息,盛大无双。后代圣明君王,无不继承秦制,行德政、平天下;后代臣民,也都奉行忠贞仁义的儒学观,辅佐每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延续两千年的大一统帝国模式,是秦始皇留给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财富。
秦始皇执政三十七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诸多前所未有的举措,他和他的秦朝在历史上的奠基之功,惠及无穷。